都市文化报中国新闻评论网官网
原标题:SKP RENDEZ-VOUS丨每个有趣的灵魂,都会在翻开杂志的那一刻被唤醒:2021外版杂志订阅 它甚至可以是动手施展创意的媒介:手账,拼贴,折纸,包装,墙面装饰……whatever,尽情发挥创造力就好,毕竟creativity has no limits
原标题:SKP RENDEZ-VOUS丨每个有趣的灵魂,都会在翻开杂志的那一刻被唤醒:2021外版杂志订阅
它甚至可以是动手施展创意的媒介:手账,拼贴,折纸,包装,墙面装饰……whatever,尽情发挥创造力就好,毕竟creativity has no limits。
放眼当下的海外出版市场,越来越多内容和风格独树一帜的优秀杂志不断涌现,洗刷、推动着出版界的自我革新,也充分展现了印刷媒体所能缔造的创意和无限的潜力。而它们的背后,是一群热爱生活、能力卓绝、才华横溢的出版人与创意人士。在他们的指掌下,杂志更像是一份自我宣言,不断唤醒我们对于灵感与风格、理想的自我与美好生活的殷切的渴望。
又一个新年将至,SKP RENDEZ-VOUS为不知疲倦的生活家们遴选出值得follow的好杂志,将全球领先的艺术、创意、设计与生活方式呈现在你眼前中国新闻评论网官网。这里有知名的大刊,更有难得一觅的小众/独立杂志,它们虽然主题不同,但都无一例外地摆脱了商业、明星、消费主义等“老一套”,而是与摄影师、作者、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士发生深切的勾连。将这些杂志一起呈现,就如同串联起了整个世界的创意社区。
借用《UPSTATE DIARY》主编在第11期卷首语中的一句话,“We truly depend on each other to flourish”。我们不能切断与彼此的联络往来,而一份定期更新的杂志,毫无疑问为我们创立了连接彼此的便捷、有效的通路。
Upstate New York,即纽约上州,是对纽约州除纽约市及长岛地区以外所有区域的泛指,也是才华横溢的时尚摄影师Kate Orne的家。2015年,她以这片地区作为灵感创办了《UPSTATE DIARY》,杂志的slogan是“私人景观中的创意生活”。它以“Art+Nature+Home”为关键词,带领读者走入纽约州的Upstate地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美式乡土生活。
这份刊物聚焦了一群个性很酷又有趣、以接近自然的方式生活和创作的艺术家,其中不时会有大咖登场,例如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中国新闻评论网官网,艺术家玛丽莲·敏特(Marilyn Minter),艺术家兼导演格雷戈里·克鲁德森(Gregory Crewdson)等。
在Kate Orne的指掌下,每期《UPSTATE DIARY》的摄影呈现出一种逼近艺术水准的特质中国新闻评论网官网。根据每位艺术家的个性、自我风格、以及创作题材与形式的不同,这些摄影时而是夸张的个人秀,时而是对工作坊的静默观察,时而是对艺术家工作状态的记录;
而读者就将跟随这些摄影与人物采访,走入艺术家的工作室,或他们位于郊外的家(有时这二者不分彼此)、壮丽的花园、庞大的乡村地产,或跟随艺术家的脚步,走入纽约市外的户外、森林、农场……
在《UPSTATE DIARY》的镜头中没有窥探,姿态也非仰视或俯视,而是与艺术家之间构成了一种平等;它时而碰撞出一种微妙的火花,时而演变成一场巨大的火焰,照亮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也为我们洞察他们的创意、才华与野心,提供了一种闪耀的方式。
奢侈品与生活方式、古董时尚与现代艺术,这些看似互斥的主题词,却在《CABANA》中得到了巧妙的融合,并呈现出独特的美学观念。
这份时尚大刊诞生于以“慢”为哲学的老牌艺术国度意大利。面对瞬息万变的时尚潮流,《CABANA》另辟蹊径,将经典的语汇与当代艺术和设计结合。
温暖有质感、素朴的家居用品,个性化、个人化的古董、旧物摆件,低调奢美的手作家具,构成了《CABANA》新旧夹陈的生活美流。
但《CABANA》并不是完全“的”。它所展现出的,实际上是一种21世纪新奢华主义,并由此带动起全球的生活美学与家居设计潮流。
这份与美国知名艺术画廊高古轩同名的季刊,让其创始人Larry Gagosian的野心一览无遗。在他作为艺术品经销商的职业生涯中,Larry Gagosian是当今许多著名艺术家的幕后推手,并成功地将一座位于洛杉矶的画廊发展成为遍布全球的领先的现当代艺术机构。
在社交媒体时代,《Gagosian》季刊的问世,在当代艺术图景中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份大刊的内容贡献者包括专业策展人、多栖艺术家、职业作家、建筑师、先锋电影人、演员、舞者等等,其中不乏一些声名显赫的名字,例如知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女演员凯特·布兰切特,身兼多重身份的美国前卫艺术家劳里·安德森,等等。
杂志的内容堪称全面而专业,包括了艺术资讯、短篇小说、人物专访、长篇特写、影评、“时尚与艺术”专题,可以说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牢牢cover住了现当代艺术的先锋阵地,展示了一个活跃的当代艺术版图,也是了解西方当代艺术一个入口。
在2005年初创刊时,《Little White Lies》仅仅是一册学生作业。如今,它已经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独立电影杂志之一,通过尖锐的文笔、独具创意的专题策划、风格独树一帜的插图,深入探索当代电影世界的内在深处。
《Little White Lies》仅仅从视觉上就击败了绝大多数同类刊物:每个页面都色彩各异的彩印背景、带有叙事性和漫画感的原创插画、“老电影”风格的字体选择,让整本杂志很有胶片的感觉,既时髦又有趣。事实上,《Little White Lies》是一本曾荣获杂志设计大奖的刊物,并曾被英国《卫报》评为“最具设计感的电影杂志”。
而在内容上,《Little White Lies》并非包罗万象的大众类电影杂志,杂志中很少会出现商业、商业导演或明星大咖。选题上,它更侧重独立导演的、风格化的作品,勇于挑战自己的演技派演员,以及由这些影片延伸出的文化现象。
它的采访也比普通电影杂志更加接近被采访者的内心。对于真正的影迷来说,阅读这些访谈,仿佛就是身临其境地在与主创人员进行对话。
《Ark Journal》来自哥本哈根,是一本高质量的室内设计、建筑和艺术杂志,涵盖了所有斯堪的纳维亚生活方式的精髓,并用每年两期的出刊速度,传递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价值观、美学和态度。
在主编Mette Barfod的身边汇集了一群才华横溢、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摄影师、作家和美学家,他们所组成的《Ark Journal》幕后团队,向读者源源不断地传递和分享这本杂志的风格与愿景。
作为衔接建筑、设计和艺术的桥梁,《Ark Journal》将它们视为相互影响的因子,而非一个个孤岛。在每期《Ark Journal》中,建筑、设计这些原本专业的词汇,都会被置于生活的广阔背景之下,反映出各自更为人性化的一面。
通过将建筑作为每期内容的核心,《Ark Journal》以独到的观点,带来建筑师和设计师的专业知识和见解,并以全新的方式展露艺术家们的才华,从而为读者了解建筑、设计和艺术领域已知与未知的事物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熟悉街头文化与男性时尚领域的潮人,或许都对James Oliver和他那大名鼎鼎的《THE NEW ORDER》有所耳闻。James Oliver是同时活跃于街头文化与媒体界的知名创意人。他在2009年创办的《THE NEW ORDER》以新颖的手法深入探索现代都会男女的造型艺术,并用十分简洁的表达方式呈现时尚与生活的关系。
《THE NEW ORDER》汇集了来自各地的众多知名撰稿人,以及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中国新闻评论网官网、摄影师和造型师。他们以原创性的产出为前提,不断为读者输送具有洞察力的内容,做出挑动美感神经的作品,也让每一期《THE NEW ORDER》的收藏价值爆表。
专业级别的新闻报道和文化/亚文化的深入分析,对著名设计师、艺术家和创意人士的采访,是这份杂志内容的基石。与此同时,《THE NEW ORDER》也如同一个平台,不仅覆盖了街头文化的各个方面,更勾勒出时尚与潮流文化的未来。
注意,《her.》的名称是首字母小写的her加上一个点(英文标点中的句号)。这是《THE NEW ORDER》背后的创意主脑James Oliver的新构想都市文化报。在2015年创刊后,它的热度和关注度就连年飙升,长泽雅美和歌手Billie Eilish都曾登上封面。
《her.》有着超大幅开本,厚度近2厘米。在它的官方ins主页上,清楚地写着这份刊物的内容定位:culture, fashion and people for her。它为全球各个创意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以女性为中心的观点。
《her.》拥有一个年轻、多元化、国际化、并且十分强大的艺术+摄影+记者团队,他们决定了《her.》呈现的内容风格和基调,也以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创意推动着印刷媒体的发展。
每期《her.》的报道与采访也是着眼全球,美国电影演员Anna Brewster,英国歌手JGrrey,东京画家Keeenue,日本模特/女演员竹下玲奈,意大利女演员Marianna Fontana……每期杂志中都闪烁着亚裔、欧美裔、非洲裔等多元的面孔。
这些被《her.》青睐的演员、设计师、画家、歌手,多为年轻的女性,也都是活跃在当今创作领域的佼佼者。不过,《her.》也没有完全将采访对象局限在单一性别,例如杂志中也会出现获奖服装设计师Tomo Koizumi等男性的采访。
但从视觉呈现上,《her.》将镜头牢牢锁定在了女性身上。它的摄影风格似乎一直在变幻:亲密的,私人的,乖张的,柔美的,冷酷的,带一些些的,张扬的不张扬的,它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丰富而多元,打破了主流审美的垄断,宣告着“她”的魅力是无法被规范的,也是无可取代的。
Weekend(周末),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词汇,就能勾连出每个人对于美好的遐想、憧憬和向往。
纯净的薰衣草底色,一只在空中振翅的白鸽,在《The Weekender》首期英文版的封面上,简洁的构图、柔和的色调,传递了太多太多的美好,杂志的主题也不言自明:关于旅行与食物,远行与生活。
这本杂志来自德国。从第34期(2020年首刊)开始,《The Weekender》首次推出了英文版,意味着从欧洲迈向世界的。
从纽约、巴黎、柏林等大都市,到开罗、墨西哥等热门旅游城市/国度,再到黑山等冷僻的小众目的地,每期《The Weekender》关注的旅行目的地都十分广阔。
除此之外,融入生活方式的食谱都市文化报,城市街头的艺术图景,以及来自全球各地、从事不同创意工作的人们的生活与事业的展示,也是能在每期《The Weekender》中读到的内容。
用刊物主创团队自己的话来说都市文化报,《The Weekender》背后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团队,却对世界释放着巨大的爱意。从山林到海岸,从设计工作室到艺术家的三口之家,《The Weekender》始终在倡导一种更遵从自我、与自然更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对当下主流的“消费主义至上”的公然反叛,也为忙碌、疲惫、周旋于各种日常负担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让身与心“出逃”的窗口。
在当下拥挤的出版市场上,《lunch lady》的出现就如同吹来了一股新风:它有着独特的设计美学,缤纷的色彩和可爱的插图,让它实在很难被人忘记。
所谓“lunch lady(午餐女士)”,提示了这是一本围绕孩子、食物与家庭烹饪展开的杂志,它的出版人Kate Berry是一位自由摄影师和烹饪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母亲。
《lunch lady》主要面向家中有娃的妈妈们,但这里没有“鸡娃”或“虎妈”式的育儿;相比之下,它倡导以一种更加平衡的方式去对待家庭、事业,以及下一代。
整本杂志的内容组成主要分为两part,分别是“talented people”和“recipe”,内容分别对应人物专访与食谱展示。
其中,“talented people”采访的绝非明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顾名思义,它所关注的妈妈们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创意人士,例如作家、插画师、摄影师、手工艺者。她们所分享的有关带娃、育儿、日常routine、个人事业等话题,展现了一群特定身份的母亲的生活故事。
“recipe”则收录了各式各样适合小孩子吃的homemade菜肴,菜品颜色清爽但并不单一,充满创意,多种食材的搭配也确保了一餐的营养均衡。
此外,《lunch lady》中还为小读者专门设计了开动脑筋的创意版块,可以在杂志上涂涂写写,或是直接剪下来做手工,能让小朋友开动脑筋、尽情施展创意,在远离电子设备的同时,锻炼了手眼协调能力,也锻炼了思维中国新闻评论网官网。
背后是创意独立杂志《frankie》主创团队的《lunch lady》,在内容与视觉也上沿袭了《frankie》出众的设计与多彩的风格,其中值得称道的就是每期杂志的排版、配色和原创插画,色彩丰富,图案多样,让人想要跃跃欲试。杂志的纸张柔和不刺眼,对于小读者也很安全。
《HOLIDAY》是本期的杂志推荐里规格最大的(超级大开本,平铺开能占据半个桌面),也是历史最为悠久的:
它的前身是1946-1977年在美国出版的、世界第一份以旅行为主题的大型画报,海明威、杰克·凯鲁亚克、杜鲁门·卡波特、格雷厄姆·格林等大作家都曾为之撰稿。在鼎盛时期,《HOLIDAY》曾拥有超过一百万的订户。2014年,当《HOLIDAY》在近40年后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再版时,杂志封面上标注的“374期”,也宣告着其历史之悠久。
全新再版的《HOLIDAY》依然是一份英文杂志,但它的创意主脑却是一群居住在巴黎的法国人:Franck Durand,一位成功的平面设计师,决意以半年刊的形式恢复这本旅行文化杂志的旧日荣光。
写在《HOLIDAY》封面上的“International travel and style review”,昭示着它围绕文化、生活方式与旅行的概念展开的杂志叙事。它的团队阵容也堪称星光熠熠,包括了《纽约时报》旗下风尚杂志《T》的曾任时尚总监,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并为《巴黎评论》撰稿的作家,以及有着数十年经验的摄影师。
每期《HOLIDAY》都围绕一处“既私密又永恒”的目的地展开,以优质的散文、深度的观察和高质量的人文摄影,交织起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传奇人物与当地生活,描绘出平时不易察觉的城市性格。
这本全然不顾及轻量化潮流的杂志,从封面到摄影,都透露出骨子里的文艺气质。例如最新一期的圣彼得堡专题,时尚充裕着浓浓的文艺气息,镜头中的模特仿佛是从欧洲的小众文艺片中走出来的一般;它的在地摄影也非千篇一律的“风光”,而是勾勒出了一座真实的、活着的城市,无形中也将整期杂志的人文关怀展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