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
基于对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和新城发展历程的研究,选取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首尔等巨型城市周边较为成熟的新城进行典型案例剖析(表2),从新城开发的历史阶段、成长动力、开发周期、开发运营主体等方面探寻城市新区的成长规律
基于对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城市化和新城发展历程的研究,选取伦敦、巴黎、纽约、东京、首尔等巨型城市周边较为成熟的新城进行典型案例剖析(表2),从新城开发的历史阶段、成长动力、开发周期、开发运营主体等方面探寻城市新区的成长规律。
规律一:新区开发的历史阶段性,城市新区是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快速推进、母城功能疏解等多要素综合作用产物,并且随着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大规模的新区开发趋于终结。
城市新区是经济高速增长、大规模城市化的产物,因此它的兴衰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根据城镇化阶段理论,当城镇化率达到80%以后,城镇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从新区开发时间点看,除韩国外其他4个国家大规模的新区开发都是在城镇化率50%后开始(图1),已经迈入城市发展时代,新区开发同时面临母城功能疏解以及新增城镇人口居住两大问题,因此各国的第一代新区基本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导。当城镇化进入成熟阶段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城镇新增人口趋于停滞,新区与母城人口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为抑制母城经济的衰退,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新中国城市发展史、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取消政府主导的大规模新区开发,转而强化市场力量,将新区开发与母城复兴相结合。在2021年3月,伦敦市政府最新发布的《大伦敦空间发展战略》中,也未再提及新区建设规划。
规律二:新区成长动力的复合性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新区的空间区位、人口规模新中国城市发展史、与母城的交通联系、区域功能分工等因素综合影响新区的成长发育。
一般认为新区选址距离母城30~60公里(1小时通勤圈),人口规模在15~30万人,与母城之间大容量的轨道交通联系,在城市—区域层面的专业化分工等是新区成功的关键要素。但新区与母城之间是否有最佳距离,以及最佳规模,现有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新区开发初期就业不可避免依赖母城,距离不宜超过30公里;但距离过近以及轨道交通建设也会影响新区未来功能的独立性。
实践中,凯恩斯距离伦敦约80公里,马恩拉瓦莱距离巴黎仅25公里。规模方面,伦敦首批新城平均规模仅6万多人,规模偏小制约了各类设施的配套以及公共交通的规划与实施。后期规划人员被鼓励提升规模以便实现新区的功能平衡,但具体规模在实践中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新区成长动力也不断演化更替,前期区位、交通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人口等影响大,后期各类服务配套影响更为显著。
规律三:新区开发周期性较长,从孕育、成长到成熟一般在40年以上,合理的开发时序、空间节奏是新区有序发展的前提。
基于功能发育的视角,可将新区开发划分为功能孕育、功能成长、功能成熟、功能再开发4个阶段。开发周期上,四个典型新区从规划设计、功能培育到实现预期规模时长均在40年以上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具体而言,凯恩斯达到规划的25万人用了46年;马恩拉瓦莱达到预期的30万人用了42年;筑波科学城达到规划的22万人用了49年,距离后来调整的35万人还有较大差距;哥伦比亚新城经历了近50年尚未达到预期的11万人新中国城市发展史。由于新区开发周期长,在开发时序和空间节奏方面必须与人口规模增长相匹配。以马恩拉瓦莱为例,在其自西向东的四个规划分区中,巴黎之门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莫比埃谷70年代中期动工,比西谷建设始于1985年,欧洲谷直到1987凭借年迪士尼主题乐园建设契机才得以落实,[14]从第一分区到第四分区开建经历了近20年时间,空间上也基本遵循了由近及远、轴线开发的模式。
规律四:新区开发运营主体协同性,需要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初始阶段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但新区开发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后续的市场力量。
新区开发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是政府强有力政策推动实施的结果。在五个国家中,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的新区开发都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实施的,但并非所有政府主导新城都取得成功。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主导的新城计划由于摊子过大新中国城市发展史、财政激励偏少等原因均以失败告终,而私人开发的弗吉尼亚州的雷斯顿、马里兰州的哥伦比亚都成为美国边缘城市建设的典范。
与此同时,政府主导的新区开发模式也存在诸多弊端,如日本筑波科学城投入产出比例失调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科研成果转化率极低,始终无法实现自身功能平衡。可见,新区开发是政府与市场博弈的结果,并不存在固定的开发模式,政府在新区开发之初强力推动是必要的,但后期工作重点应向新区规划政策监督修正、重要资源的空间管控、社会福利的均衡发展等方面转变。
部分资料来源:潘鑫,张尚武,世界城市新区发展规律及对我国新区规划启示,上海城市管理. 202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