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发展的建议新旧中国发展对比图
2012年,全球18个国家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分离为三组:组①国家城镇化率基本超过70%,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
2012年,全球18个国家城镇化率和人均GDP的关系(如图1所示),可分离为三组:组①国家城镇化率基本超过70%,人均GDP在2万美元以上。组②国家城镇化率也较高,但人均GDP低于1.8万美元;西方学者称之为“中等收入陷阱”。③城镇化率还不到55%,人均GDP不到5000美元。我国正处于走出组③集团的位置。
我们分析这18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后发现,①、②组国家的平均发展轨迹,在城镇化率55%之后,这两条轨迹开始分叉。可见未来五年对我国发展十分关键,能否有效协调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事关我们能否顺利绕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百年大计。研究提出:力争使我国在城镇化率60%时,人均GDP超1万美元;城镇化率70%时,人均GDP超1.6万美元(即选择图2中①线的发展路径),并及时构成一个高水平的经济结构,以确保在城镇化率超过70%后人均GDP依然能持续上升。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IBM于2008年提出,之后在美欧各国迅速展开,并日益得到重视。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发布《全球趋势2030》报告,把“智慧城市”列入对全球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13项技术之一;次年,美国大西洋理事会发布《2030年展望:美国应对未来技术的战略》,把“智慧城市”列为将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三大技术之一。
到2013年,我国已有300余个城市宣布建设智慧城市,热情之高涨令世界瞩目。其成因在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快速膨胀,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诸如人口增加造成的资源、环境、就业、住房、交通、安全等城市病高发,城市急需发展的新理念、新方法予以应对。
为此新旧中国发展对比图,2012年2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有47位院士及180多位专家参加,2014年底提出了《中国智能城市建设与推进的战略研究》综合报告。报告提出,发达国家已走过大规模城市化和工业化阶段,当前城市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而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同步发展阶段,遇到的挑战与机遇在质和量上都有其独特性,仅跟踪发展,难以卓有成效。中国城市应该走一条切合自身特色的智能化道路。
与发达国家“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我国正处于“四化”同步发展阶段,因此,城市智能化发展的目标应包括:城市建设、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的任务。按其实施的技术结构,可分为五个层次(图3所示)。目前,多数城市都从第三层次即智能应用系统着手,这是可行的。但一是要抓住中国城市的主要矛盾,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目标,二是应继续向上、下深入拓展:向上通过大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综合运用大数据,推进创新应用和高水平决策;向下通过物联网等建设,形成高效的感知城市的标识器和传感器网,实现环境、交通、、规划、人流、物流等的改善,实现人、物和信息“三元空间”的互通互融。
大数据的重要性,近年来已众所周知。与网上呈现的大数据相比,城市大数据则更重要新旧中国发展对比图、更精准、更富有应用价值,它描述了城市的建筑、街道、管网、环境、企业、金融、商业、产品、市场、物流、医疗、文化、教育、交通、公安、人口等等城市实时运行情况。大中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完整地认识与运行它是十分困难的。用好城市大数据新旧中国发展对比图新旧中国发展对比图,能前所未有地深刻认识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关系,这样,我们运行城市的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目前城市的各种数据大多被条块管理体制分割为信息孤岛,需要将它们打通与汇聚关于城市发展的建议,并合理地提供给大家共享与应用。这样,才能将城市大数据中丰富的价值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巨大动力,为城市政府管理与服务决策、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提供智能化支撑新旧中国发展对比图。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民生服务方面,已取得了不小成绩。但是与欧美不同,中国的城市还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大量独特的问题,如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水平的提高、合理的规划和建设、紧迫的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在人口管理、医疗和教育方面,也有大量改革与布局问题。这些是中国发展的紧迫问题,当然应列为中国城市智能化的着力之处。
城市经济的智能化发展包含有广泛的内容,如加强电子商务与制造业互动,加强市内行业间的互动,优化主要产业的市场和供应链,推进产品创新和科技创新,新建关键性高技术产业关于城市发展的建议,加强新型服务业,加强产业型和科技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等等。
从根本上说,人住在城市里一要工作,二要生活。城市智能化发展不但要让市民生活明显改善,也要让城市的产业兴旺发达关于城市发展的建议。因此,需要把握智能经济与民生的双轮驱动,以推动中国城市智能化高效率和可持续的发展。
其实,IBM的Smart City并不适于表达中国城市的智能化发展,一是因为Smart本意是机灵的、聪明的,并不直接对应“智慧”(wisdom);二是我国正处于“四化”,城市智能化发展的任务和路径都有不同于西方的自身特点。实践已证明新旧中国发展对比图,IBM的解决方案与中国城市管理层的期望值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此,我们建议英文使用Intelligent City(简称iCity),内涵妥帖,更加适合中国国情。
我们还须清醒地认识到,iCity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着新技术和新问题的不断涌现,城市的智能化是一个不断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过程。
中国有为数众多的城市,不但都面临着“四化”同步发展的形势,而且都具有相对坚强的执政能力,这些条件形成了中国从事iCity建设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如果进行得好,中国城市智能化之路会走向世界前列。
几十年来,中国农村人口城镇化主要存在两条途径:一是进城打工,二是进城求学,近15年来,约年均1200万人(见图4所示)。但从上世纪末,中国的教育迅猛发展,大学、高职、职高、中专等专业教育的招生量快速增加。据初步计算,从农村人口中进入专业教育的学生数,在2000年约为330万,到2014年约增至730万。在年均农转城1200万人总数不变的条件下,我们看到两条途径中分流比率的巨变。图5显示出了从2000年到2014年,途径一和途径二人员数量的逆转。
这种巨变产生了巨大的正能量,包括城市产业水平的巨大提高,也包括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购房、购车、结婚将更正常更自然,城市化过程也随之更健康。
未来十年,我们应当加强此种新型城镇化的途径,也可称之为“人才型城镇化”。(作者: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