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夸赞城市发展
,更多关于城市;发展;时政热点,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 中国的城镇化在提速急行20余年后,正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
,更多关于城市;发展;时政热点,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的内容,请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频道湖北人事考试网!
中国的城镇化在提速急行20余年后,正进入一个大转折时期。由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和云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编制的《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2016》(以下简称《指标》)显示,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的众多表象,汇合成蔚为壮观的六大趋势。这六大趋势包括人口和经济向大城市群集聚程度越来越高,大交流促使大发展,创新引领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空间均衡理念渐成城市发展主调,循环发展为本的观念渐成主流,大文化充实城市发展内涵。
专家们在报告中指出,虽然中国城市综合发展已取得巨大进步,但城市间发展失衡严重,引领着中国经济前行的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与世界先进城市相比也还存在差距,这将成为中国城市和中国经济未来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在。
《指标》显示,以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国城市群,以巨大的开放空间和发展能量引爆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在中国地级及以上的295个城市中,有116个城市常住人口规模超过户籍人口,其中上海、北京、深圳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数量分别达到987.3万、818.6万和745.7万,为人口流入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与此同时,有179个城市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其中重庆、周口、商丘三个城市外流人口数量分别达到383.8万、356.4万和345万,为人口流出规模最大的三个城市。
据统计珠三角城市群(9城市)常住人口为5763.4万人,占全国城市(地级市及以上,共295个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下同)总常住人口的4.5%;长三角城市群(26城市)为15048.1万人,占11.8%;京津冀城市群(10城市)8947.4万人,占7.0%。三大城市群常住人口占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总数的23.4%。三大城市群已经分别接纳了2569.9万、2182.5万和1259.4万的非户籍常住人口,总计超过6000万人口净流入。
《指标》专家组成员、国家统计局财务司司长张仲梁将城市人口的流入与流出比喻为山峰和峡谷,他描绘说:“有耀眼的山峰,更有沉陷的峡谷。而且,耀眼的山峰更加耀眼、沉陷的峡谷继续沉陷不一定是小概率事件。”
据《指标》,珠三角城市群GDP规模已达5.8万亿元(人民币,下同),长三角城市群达12.7万亿元,京津冀城市群为6.1万亿元,这三大城市群合计创造了全国36.2%的GDP。
目前全球已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群有以纽约、华盛顿、波士顿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大城市群和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大城市群。日本太平洋城市群包含了东京大都市圈、名古屋都市圈和近畿都市圈为主构成的城市连绵带,有东京、横滨、川崎、埼玉、名古屋、京都、大阪和神户8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型城市和众多中小城市,人口规模达到7547万,占日本全国人口的60%,以21.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日本66%的GDP和62.4%的制造业附加价值。
在中国,人口和经济向大城市群集聚,反映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分化。张仲梁指出,城市发展分化的背后,是资源配置、人口移动和经济增长的分化。“以前是大家都在路上,虽然有的是跑,有的是走,但现在则是有的继续在跑,有的继续在走,有的已经停下来不走了。”
另一方面,作为集聚的负面效应,不仅有可能引发大城市病,在宏观上产业和人口的过度集中也会引起以地区差距为代表的国土不均衡发展等问题。
在《指标》排列的前20名城市中,5个经济特区和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有9个位列其中,即上海、深圳、广州、天津、宁波、青岛、厦门、大连、福州。三大城市群中,有11个在前20名,其中珠三角3个、长三角6个、京津冀2个。这些综合发展名列前茅的城市,无一不具有持续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实现大交流、大融合、大交易的特点。
在商务环境方面,在全国排名前12位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了10席,分别是京津冀的北京(第1)、天津(第7),长三角的上海(第2)、杭州(第6)、南京(第9)、宁波(第11)、苏州(第12),珠三角的广州(第3)、深圳(第4)、东莞(第10)。另两席为西南的开放重镇重庆(第5)和成都(第8)所据夸赞城市发展。
在开放度方面,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有15席。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分据第1、第2和第3位。
在交流方面,排名前20位的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有10席,其中长三角有6席,京津冀占2席,珠三角占2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别为第1、第2和第3。
作为对外开放重要指标的利用外资方面,珠三角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全国城市的8.9%;长三角占23.5%;京津冀占11.9%。三大城市群合计占全国城市的44.3%。
三大城市群的工业外资企业比重,珠三角为27.6%,长三角为25.1%,京津冀为18.6%,均远高于全国295座城市14.4%的平均水平。
在出口方面,据海关统计的货物出口额,珠三角城市群为全国城市出口总额的23.7%;长三角占44%;京津冀占5.5%。三大城市群合计创造了全国城市出口总额的73.2%。
《指标》显示,以三大城市群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正不断提升,为知识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支撑。
2012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在今天中国的专利授权量中,三大城市群合计贡献了58.9%,其中珠三角占全国的14.2%;长三角占33.5%;京津冀占11.2%。这三大城市群也是科研人员最为集中的地区,R&D人数占全国将近一半,为49.6%,其中珠三角为全国的12.5%,长三角为24.7%,京津冀为12.3%。体现优质企业数量的上市企业数方面,珠三角占全国的13.7%,长三角占29.3%,京津冀占12%。
《指标》显示,城市发展的空间均衡理念和原则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一大趋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指标》首席专家杨伟民认为,空间均衡就是在一定空间单元内,实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均衡。确立空间均衡的理念和原则,对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推进绿色城镇化,对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指标》综合发展排列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深圳。位列榜首的北京市,经济排名为第2,社会排名第1,环境排名则屈居第23位。被环境拖了后腿的北京仍能排在第1,除了得益于经济体量大、品质较优之外,更得益于其在社会大项指标表现远超其他城市。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历史名城,其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的数量非其他城市可比拟夸赞城市发展。其在生活品质、传承与交流两个中项排名中都位列全国之首。
上海虽为亚军,实与北京不相上下。其经济排名为全国第1位,社会排名第2位,环境排名第5位(环境大项中的自然生态和环境质量两个中项则排在全国城市的第64位和第24位)。上海经济和环境大项的排名都超过北京而屈居次席,原因在于与北京相比,上海在传承与交流方面有相当的差距,在生活品质方面也排在北京之后。
深圳后来居上,超过广州而成为全国城市发展综合排名的季军,改“北上广”为“北上深”。其经济和社会大项分别居于第3位和第11位,而环境大项位列第1位,其中贡献最大的空间结构中项排名第3位,其次是环境质量中项排名位列第10位。综合排名紧接深圳位居第4位的广州,经济、社会、环境大项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5位、第11位。
“空间失衡”问题在大部分城市中普通存在,有的还很严重。即使是排列靠前城市,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空间失衡问题。如北京的环境排名就比较靠后,而作为新兴城市的深圳,其社会大项中的“社会治理”指标,在295个城市中只排第113位。
杨伟民指出,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是当地的人口规模以及为提高生活水平进行的经济开发超出了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实现“空间均衡”的发展,既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一大潮流,又是中国城市未来发展面临的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指标》显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为本的观念正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主流。
《指标》提出了许多可操作的绿色指标,构成了循环发展的基础,如环境努力、资源效率、经济结构、经济效率、城市设施等。东京经济大学周牧之教授说,与单纯鼓励“硬”的指标,如GDP、铁路夸赞城市发展、公路、楼宇建设的指标不同,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倡导的是发展品质。其追求的“绿色”不是狭义的环境因素,而是突出绿色发展的广义概念,背后包含着经济品质、空间结构、生活品质和人文社会等深层内容。
综合发展排名前20位的城市,基本也都是在这些方面表现比较好的城市,如深圳、上海、福州、广州、佛山、厦门、苏州7个城市同时进入了环境排名的前20位,其中深圳和上海进入了前10位,成为兼顾发展与环境的城市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综合排名居第1位的北京,环境排名跌落出前20名。北京在水土禀赋条件并不好的情况下,在环境大项的49个小项中仍有一些名列前茅,如国家环境保护城市指数(第8位),单位GDP能耗(第3位),公共交通路网密度(第1位),轨道交通线位),公共汽车拥有量指数(第2位),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第3位),燃气普及率(第1位)等。但环保投入财政收入比(第260位)、人均水资源(208位)、空气质量指数(第269位),PM2.5指数(269位)等指标都排列靠后。
《指标》综合发展前20位的排名,显示有两个“塌陷”的地区:一个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人口众多的中原地区,一个是作为中国重工业基地的东北地区。
中原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呈“双低”状态。以河南省为例,虽然人口众多,但大多仍分布在广大农村城市等级的划分标准。郑州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城市,其综合发展排名位列第26,其中表现最好的是社会大项排名,居第13位。经济大项排名第23。其环境大项的排名为第246。与此相关,郑州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排在第15位夸赞城市发展,但国际游客数却只排在第48位。包括商务环境、开放度和创新创业三个小指标的发展活力中项指标,只排在第40位。
东北地区只有沿海城市大连名列综合排名第19位,东北的省会城市则无一进入前20位。东北各省会城市的社会功能、经济基础都比较好,如沈阳的社会和经济大项分别排名第14和第16。“塌陷”首先表现在环境指标上,特别是其自然生态和环境质量的表现不佳,分别排名第185位和第190位。
值得一提的是,呼伦贝尔市在全国城市环境排名中位居第3位,是整个北方地区唯一进入环境排名前20位的城市。
杨伟民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要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开发强度,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的能力。
如果说,在以往20多年提速急行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周牧之教授所形容的“单纯鼓励硬的指标,如GDP、铁路、公路、楼宇建设的指标”,建城、造城、扩城成风的话,在今天的大转折时期,则出现了以文化建设充实城市发展内涵、带动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三大城市群合计占全国城市的40.7%,其中珠三角为9%,长三角为20.9%,京津冀为10.8%。
博物馆、美术馆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29.5%,其中珠三角为4.3%,长三角为16.9%;京津冀为8.5%。
影剧院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33.3%,其中珠三角为6.4%,长三角为17.7%,京津冀为9.5%。
体育场馆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71.6%,珠三角为8%,长三角为占16.3%,京津冀为47.1%。
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26.3%,珠三角为6.1%,长三角为13.5%,京津冀为6.7%。
世界遗产数:三大城市群合计占26.6%,珠三角为1.3%,长三角为11.4%,京津冀为13.9%。
文化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影响无可估量,仅以旅游业为例,三大城市群入境国外游客数合计占全国城市比重为53.22%,国内游客数合计占全国城市比重为27.28%。
《指标》采用辐射力概念界定城市某一功能为外部所利用的程度,在文化体育辐射力排名前8位的城市中,有6个属于三大城市群,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分列前3位。高等教育辐射力排名的前2位是北京、上海,而在科技辐射力排名的前30位城市中,三大城市群占了18席,前5位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均为三大城市群城市。
中国城镇化需要一套标杆和参照系在宏观上可以作为城镇化政策的工具,在微观上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的抓手,同时还可以作为对政策和规划进行评价的尺度。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认为,《指标》为中国城镇化下一轮的转型提供了科学的指标体系。在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也可对形成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挥棒”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