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发展史城乡协调发展图片城市对比分析网站
生态城市的兴建,离不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生态城市的兴建,离不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少城市成为新技术试验地的同时,由于缺乏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估,导致生态城市的建设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营和发展效果。 贵州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摸索中探路,在思辨中论道,逐渐走出了以生态资源为底色、指标体系为目标、生态文化为特色、生态技术为支撑、制度体系为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本届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整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名专家,围绕化解资源危机、探索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城市诞生时起,塑造城市之美、创造美好生活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
7月8日,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探索‘美丽城市’实践路径”为主题的发现城市之美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150多名嘉宾齐聚爽爽贵阳,共同分享美丽城市建设成就、经验,探讨美丽城市实践路径。
近年来,各城市在建设美丽城市进程中做出了成绩和亮点。保护生态,最大程度地发挥当地特色,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功构建了城市核心竞争力,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容。贵州:坚守底线找准定位发挥优势
近年来,贵州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大力培育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新兴产业,注重抓好绿色贵州建设,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积极推进绿色城镇化,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打造智慧+生态的绿色城市,让山水、田园、城镇、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贵安新区的发展历程,是一篇以做好“山水”文章的美丽画卷。新区成立开始,就立志要高标准做好山水田园文章,让山水凝聚人气、文化聚集文气、田园汇聚财气。贵安启动了“三年会战”行动计划,按照“一山一品”、“一山一景”、“一山一特”的要求,绿化美化直管区535个山头,把新区建设成为群山环绕、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四季常绿、四季有花的森林城市,到2020年,新区森林覆盖率将达到60%。“水”字上,贵安新区实施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四大系统工程”中国城市发展史,全面建设海绵城市,让14条河流、131个湖泊、515个水塘、219个地下泉眼都活起来。实现了碧水穿城、绿水绕城、清水串城。如今,“万水千山·田园贵安”已成为贵安新区一张靓丽的名片。
“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进一步破解资源要素瓶颈制约、环境容量约束、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改善民生等城市发展难题。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生存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地提供生态产品、营造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要求。”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黄家培表示,贵州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山水、田园、乡村三大资源,找准贵州定位,发挥贵州优势,彰显贵州特色,创造贵州奇迹。着力建设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共生的“美丽城市”,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杭州桐庐县:凸显山水特色打造中国最美县
纵观世界知名美丽城市,之所以美丽,之所以知名,无不是把自身的城市特色彰显得淋漓尽致,比如说日内瓦是湖光山色与城市完美交融,巴黎是艺术之都。
桐庐县地处浙江西北部、钱塘江中游,位于“西湖—千岛湖—黄山”黄金旅游线余万。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特征。
桐庐县如何凸显特色,从而打造不拘一格的核心竞争力?桐庐县县长方毅表示,立足城市禀赋,以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为内涵,努力实现山清水秀与清爽整洁的交相辉映,建设中国最美县。
桐庐县以打造景区的理念,经营一个城市。首创了“风景桐庐规划”,以景区的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的要求建设镇村,尽显桐庐的特色。
方毅说:“桐庐宁可发展速度慢一点,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桐庐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经济发展、能耗排放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清水治污,全县83条河流全部达到三类水质以上,其中一、二类水质比例达80%,从而基本实现了全域河流,随处能游泳。全面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及黄标车,有效加强餐饮油烟、工地扬尘、秸秆焚烧等防控。率先实现了乡村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全覆盖,同时大力推进平原绿化、全域绿化工作,成功创建浙江省森林城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2.2%中国城市发展史。通过生态先行、创新发展,桐庐县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国际休闲乡村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四川泸州:坚持五大理念建设美丽酒都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东南、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国家规划的成渝城市群第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中国城市发展史。泸州是著名的“中国酒城”,并具有“江城、山城、港城”特色城乡协调发展图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被列为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
在生态保护方面,泸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全市拥有国家级中国城市发展史、省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8个,森林覆盖率50%。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维护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城市河流水系的自然生态。中心城区已建成36个城市公园,绿化覆盖率达40%,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大力实施“两江四岸”景观带建设,沿长江建设的滨江路工程,获得联合国颁发的“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 在民生事业方面,着力提升“美丽泸州”的幸福指数。坚持共建共享,大力发展民生事业,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城市对比分析网站,“十二五”时期,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1%,累计新增就业18.9万人,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危旧房棚户区改造11.4万套。在全国率先开展全民预防保健工作,探索建立了全民免费体检、人人建立健康档案、以中医为主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本报记者高艳飞)
7月8日,国际绿色城市(新区)创新发展主题论坛上,贵州省政协孙国强说,国家级新区是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深化改革创新的新载体、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样板、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创新驱动城乡协调发展图片,新区如何做到?绿色城市又何以在保护生态的同时发展经济?一系列绿色城市(新区)的绿色崛起实践和前瞻性思维在论坛上得以分享。论道:贵安新区发展新路
贵州省政协孙国强认为,贵安新区探索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新路,必须围绕“新”“特”“安”“活”四个方面做文章。
何为“新”?采取低冲击开发模式,不摊大饼,只蒸小笼,围绕生态都市、现代产业、湖光山色、屯堡田园四类分区,打造“感性的自然、理性的城市”;
何为“特”?着力塑造城市风貌、建筑风貌、道路风貌、生态风貌、文化风貌“五位一体”特色风貌体系,打造最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兴城市;
何为“安”?坚持开发先安民、建设先富民、发展先惠民,着力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社会治理“五块短板”,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何为“活”?在开发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去寻找“船和桥”,让市场“无形之手”充分施展、让政府“有形之手”更加有效、让社会“第三只手”更具活力。
贵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主任马长青在发言中说,贵安新区在建设规划中坚持走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三化”发展,在绿色城市规划城市对比分析网站、绿色产业聚集、绿色人才培养、绿色设施建设中取得明显成效。在绿色城市规划上,新区空间布局坚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山为景、桥隧连、组团式发展,精心打造工作、居住、休闲、交通、教育、医疗等一体化发展的“15分钟城市生态圈”;在绿色产业聚集方面,新区坚持把大数据作为主导产业和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引进三大电信运营商和华为等绿色数据中心,引入高通公司合作开发先进服务器芯片;产业选择上制定了严格的项目准入负面清单,坚决拒绝污染项目进入新区;园区发展规划建设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科技等产业园区,把投资强度、单位面积产值等作为项目入园的前提条件。在绿色人才培养方面,依托大学城、职教城,引进了微软IT学院、印度NIIT学院,出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政策措施。在绿色设施建设上,新区建起了900公里的市政管网,并着力建设以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市政公路、高铁、机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高端配套方面,注重引入优质教育、医疗和住宅资源城乡协调发展图片,北师大附校9月投入使用,同济医院即将投入运营;此外,还注重低碳生活方式的环境培育,建成500公里的绿道,并淘汰所有燃煤锅炉,预计今年将完成全部3.2万户清洁能源进家入户。探路:绿色城市发展共识
论坛上,浦东、滨海等18个国家级新区及郑东新区,绿色城市丽江、泸州、韩城,外国驻华机构、国内外企业等机构的31名领导和嘉宾围绕区域和城市智慧绿色发展、城市发展的空间规划、城市科学管理、基础设施的规划和设计、技术和产业、投融资机制、人才等话题展开高端对话,共同探索绿色城市创新发展之路。
论坛嘉宾认为,绿色城市发展将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人类和自然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城市发展史,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化政策引导、加强多方合作、坚持以人为本,利用技术转变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面对快速发展的建设需要,可以看见的是环境,看不见的是习惯,对于社会进步来说,改变习惯比改变城市面貌更加困难更加重要,如果能站在一定高度认识生态环境,并勇于承担责任,绿色城市就会展示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在外国来宾中,英国驻重庆总领事馆总领事艾佩诗认为,城镇化在中国惊人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确保可持续发展。从绿色建筑方面来说,绿色建筑标准的应用和低碳供应链在中国仍在发展。贵安新区已经是这方面的先驱。英国也拥有世界领先的专业技术和最强大的绿色建筑评估框架。贵安新区能够让中英双方进行政策、学术、商业上的合作,共同创建绿色合作联盟。 此次论坛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一是探索了《巴黎协议》签定后符合当前发展阶段和城市特点的绿色发展道路,形成绿色城市(新区)创新发展共识;二是发布了《中英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标研究(2016)》报告、《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实践探索》,依托贵安新区创新园、示范建筑的建设运行数据,推动中英两国绿色建筑标准的互通与优化,发布了《贵安新区绿色发展指数报告(2016)》和《绿色再发现:贵安新区绿色创新发展侧记》,探索国家级新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建设。三是成立了贵安生态文明国际研究院,并与硕维新能源汽车等5家绿色环保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本报记者罗文福)
在城市生态资源创新论坛上,国内外专家针对城市生态资源价值、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展开交流,论道城市生态资源的创新举措。
“树能给我们提供什么?”美国专家麦克·瑞科林演讲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接着他和助手安琪儿用一幅画着一棵大树的画,描述了树能够给人们提供的服务中国城市发展史,以及树在城市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麦克·瑞科林说,我们都在考虑树木和城市的关系城乡协调发展图片,我们知道树是好东西,它能够改善提升城市的环境,让城市更加宜居,让人们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当我们创造树林的时候,我们希望增加城市的生态多样性,包括树、野生的动物以及鸟类,它能够使得城市更加美丽以及宜居。”
美国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宋雅杰说:“要健康地享用、有效的利用、可持续地保护和发展广义城市生态资源。”他认为,知、行、改是我们对新生事物认识的三步骤。从认知到践行,再到不断创新、纠正和提高,体现了城市资源创新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城市生态资源的效益如何实现?生态建议如何持之以恒?作为贵阳人的北京大学教授蔡运龙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实现经济效益方面城市对比分析网站,他说道:“要持续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环境息息相关,我在北京深有体会,北京交通拥堵,沙尘暴非常严重,很多贵阳老百姓见到我就说‘你们北京人真可怜’,这就是生态资源给老百姓带来的福利。第二是市场机制,用价格来说话。市场价值所算的价格并不包含所有的生态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只有生产功能或者供给功能可以转化为市场的价值,但是在现在的功能,包括调节功能、支撑功能和文化功能都不能转化为市场价值。怎么使这些价值给老百姓带来福利呢?通过旅游,尤其是生态旅游,我们已经看到贵州省把生态旅游作为支柱产业来抓,这除了给旅游者带来享受外,也给各地农民、县域带来了经济效益。” 在生态建设上,蔡运龙强调要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30年来,我亲眼看到了贵州的变化,但是也看到不同领导对贵州区域发展的思路有所不同,这里面我想需要持之以恒的贯彻一个思路,就是生态文明。不能因为换了领导而改变我们一直坚持的路线。”(本报记者冯 蕾)
“草海保护与综合治理迎来了一个春天。”贵州草海管委会党政办主任臧宁波在7月8日中瑞对话分论坛——— “生态决策创新、良好湖泊合作”论坛上介绍,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草海的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于2015年下半年通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复,该规划包含了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面源污染控制、生态保护与修复、重金属污染、资源管理与利用、城乡布局统筹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环境能力建设,涵盖多个方面,总共规划的项目有43个,规划的资金在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针对贵州湖泊、水库水质保护的问题,瑞士水务CEO磊托·舒尔泰斯说,湖泊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农业肥料中的磷污染、城市的生活污水。因此需要增加污水处理厂本身的容量和效率,同时增加污水网络的有效性。只有减少污水排入湖泊,才能有效改善水质。
瑞士的联邦环保署原署长、洛桑理工大学教授布鲁诺·奥布勒认为,政府在顶层设计上需要下定决心进行部署并迅速行动。
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表示,贵州目前正在按照既要发展又要保护的理念,从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保护优先,划定生态红线,把森林、湖泊、饮用水这些对人类下一步生存最最重要的东西划定红线,保护起来;二是产业升级,以大数据为统领,推动整个一产二产三产的升级,确保在生产、交换、分配等领域消耗要少,排放要少,效益要好,实现可持续;三是创新驱动,通过技术进步、改变消费行为、信息的全方位应用和互通,做到绿色发展;四是共建共享,这需要依赖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唤醒生态意识,守护生态家园。五是精准管理,把污染源从哪里来,问责到政府、企业、人,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化管理,把保护生态的职责成倍发挥。 “通过建立城市、省级乃至国家级的生态足迹数据平台,就能够建立生态足迹监控机制,以供政府决策。”这是全球足迹网络首席资源核算专家林惠仁提出的观点,他说:“随着城市化不断发展,大量的人口都会涌入城市,对一个城市的生态足迹的追踪、早期预警和风险评估就显得很关键。区域生态足迹如果超过了区域所能提供的生态承载力,就出现生态赤字;如果小于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则表现为生态盈余。而区域的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则反映了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本报记者冯蕾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