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城市化对国家的影响
在西周有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的阶级分类,住在城郭内的居民被称作国人,住在城郭外的被称作野人,这里的国就是都城的意思(《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
在西周有类似于印度种姓制度的阶级分类,住在城郭内的居民被称作国人,住在城郭外的被称作野人,这里的国就是都城的意思(《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西周对于当时城郭的建造还有一套完整的标准。这时候的城市因行政区域划分而产生,由商业活动聚集产生的城市极少。
到了西汉,周礼考工记里的原则开始被应用与皇城的建设,并且有了原始的中轴线;而在居民建筑这块,里坊制也渐渐产生了雏形。三国时期的曹魏邺城是这套标准的践行品,而唐长安则是其标准体现的代表作。总体来说,唐之前,城市建设中的中轴线,严格的功能分区,皇城与居民区的分开,宵禁以及商品交易市场作息时间的限制,无不体现了当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桎梏是从唐后期开始被打破了,小型手工业商铺在里坊内部产生;商业中心之间转移至汴梁,五代除后唐外,其余的全部在汴梁建都。北宋太宗年间,中国城市发展出现重大转折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里坊制开始被打破,城市开始出现了沿街商业,宵禁不复存在城市化对国家的影响,并开始有了不夜城。城市的建设重点不在局限于原因,商业贸易与交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大,比如说汴河的漕运受阻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比如平江城(即苏州)的兴盛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
明清时期城市就基本定型了,皇室居住部分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大体上遵循周礼考工记;市民居住部分布局较为自由,受环境和商业影响较大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而且南北方城市布局也有了差异。北方地形以平原为主,加上商业区位不及南方,因为城市布局较规整,多四合院;南方多丘陵,商业发达城市化对国家的影响,气候湿润,布局较灵活,道路经常曲折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或沿着河流两岸铺设。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城市又发生了一次转变,因国际贸易和军事因素而产生的城市增多,比如说香港,上海,天津。这些新兴城市受西方城市建设思想的影响,大多与中国传统城市模式没有太大关联。另外一部分城市城市发展的衡量指标,比如说宁波,北京,原本是传统城市的典范,但随着租界的开设,城市发展逐渐倾向于二元制:老城区还是传统模式,外国占领区或是租界区则是以西方城市理想进行建设。当然,还有更多的城市仍是沿着传统模式在发展,比如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