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对城市发展的寄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城市普遍面临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城市经济学领域,有研究认为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扩张等与雾霾形成密切相关。但是,城市人口增长的城市化进程是公认的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化是中国实现“共同富裕”伟大目标的重要布局。
由此可见,通过减缓甚至城市化这种“因噎废食”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要重视城市内部人口密度分布的重要性,通过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而有利于治理以环境污染为代表的“大城市病”。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能源利用效率,故而大城市比小城市更环保。到底何者观点更有说服力,并无定论。
本文将引用东南大学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刘修岩教授团队发表在《经济学动态》2021年2月刊的论文--《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雾霾污染—基于人口密度分布的视角》,文中针对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强度及机制进行研究。
在过往学者的研究中,通常是将平均人口密度 (总人口/面积) 作为衡量城市集聚水平的指标,这忽略了城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寄语,如城市面积小、人口少与城市面积大、人口多的两座城市可能是相同的人口密度;或是同样的人口密度下,一座城市的城区面积很大,人口多,但人口分布不均匀,另一座城市面积不大,但人口分布均匀。所以,上述研究方法无法体现城市内部的人口密度分布,不能准确反映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将城市划分为若干个固定面积的栅格,本篇论文所关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是指城市内部每个栅格的人口密度的分布。具体而言,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强调将城市单元聚集到一起,形成一个高密度、集约化的城市空间,即城市内部人口密度的分布越集中,说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越紧凑;而蔓延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则强调人口密度在城市内部的分散化分布。
团队试图厘清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雾霾污染之间的关系,从城市内部人口密度分布的角度探讨集聚经济的减排效应。
首先,在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下,居民的通勤距离和时间的缩短会使人们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从而降低了私家车尾气带来的PM2.5排放量。
以北京为例,该市大气中20%以上的PM2.5排放来自汽车尾气。这主要是因为北京的职住分离现象严重所致,居民的通勤时间通常在1小时以上,而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进一步使机动车运行时长增加。
其次,紧凑型城市可以通过“规模效应”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具体来说对城市发展的寄语对城市发展的寄语,更紧凑的人口密度分布便于能源的集中化供应和使用,不论是以煤气和液化石油气为代表的直接消耗能源,还是城市居民最主要的二次能源--电力的消耗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都能够相应降低。以碳排放为代表的污染性气体的下降,会使雾霾污染也进一步得到缓解。
团队指出,对于过度拥挤的大城市,可以根据自身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优化城市人口密度分布,适当地向公共交通可以触及的区域外延发展,降低城区人口分布的紧凑化。对于新城区的发展应尽可能使各功能区紧凑分布,避免进一步加大职住分离的情况,以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对于小城市来说,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水平与大城市相比较低。因此,应不遗余力地采取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形成“规模效应”以此来发挥正向的环境外部性。
结合本文与中的一些重要结论我们可以得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治理,在有限的城市空间中,并不是人口越多、越密集就越好。城市最大人口的阈值是1340万,超过这一数值会导致人均收入降低,相应的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当城市人口过多时,必然会导致城市的过度拥挤,而汽车尾气作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会因为通勤距离、拥堵加剧而大幅增长,而不是降低对城市发展的寄语。
城市人口的无序增长、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会带来诸多弊端。所以,无论是旧城区改造,还是新城区规划,都要秉承着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原则对城市发展的寄语。
第二,分析城市规模异质性时发现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规模越小的城市,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降低雾霾污染的效果越好;
第三,影响机制检验的结果表明,缓解交通拥堵、增加公共交通出行以及节约能源消耗是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降低雾霾污染的重要途径。
本文得到的结论从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视域为治理雾霾提供了依据,并可以引申出以下几方面政策建议:
第一,城市人口的无序蔓延发展会推动雾霾污染的加剧,需要防止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的过度分散,进一步加强城市人口围绕中心区域集聚分布;
第二,小城市应不遗余力地采取紧凑型空间发展模式,大城市依据自身密集的公共交通网络优势可采取适度紧凑的发展模式,适当向城市公共交通能够触及的区域外延发展,尽可能避免人口过度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以缓解其他方面的“城市病”;
第三,伴随着紧凑型城市空间发展模式的实施,城市人口集聚所需的配套设施应随之建立,如更加高效的城市路网以及能源运输管道的建设等,以实现更加环保高效的减排目标。
刘修岩,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东南大学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在产业集聚、城市群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和较多成果。目前已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Applied Economics和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各1项,主持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东南大学国家发展与政策研究院成立于 2016 年,由东南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华生担任院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袁健红教授担任理事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赵林度、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刘修岩以及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中石化炼化集团副董事长向文武担任副院长。 研究院下设国家发展研究所(北京) 、区域经济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健康产业政策研究中心、 “一带一路”国际工程项目研究中心(北京)、国企国资研究中心(筹)和数字创新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初步形成了以“一所五中心”为结构的跨组织、跨学科的融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