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内涵含义
有人说,到一座城市,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
有人说,到一座城市,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建筑。那么,建筑师如何看待城市文化的未来?通过建筑,他们能为城市做些什么,又有哪些困惑与建议呢?
最近,第五届城市建筑文化论坛就以“流动和多元”为主题,邀请400多位来自建筑界、文化界等领域的专家集聚一堂,共论当代城市文化的难题。让我们看一看,这些活跃在一线的专家们究竟在想什么。第一篇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来自中国近代史学家、专栏作家、原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姜鸣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化时期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在这么大国土面积上进行的伟大建设。
如果往前追溯文化内涵含义,18世纪,中国的文化曾经让西方国家向往,在建筑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比如英国的邱园,就体现了当时欧洲对中国建筑元素的喜爱。布莱顿的皇宫,西式建筑里运用大量中式元素,从画到壁纸,到吊灯。
19世纪后半叶,西方建筑大规模进入中国,西式建筑取代中式建筑成为一种主流。西方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大大影响了我们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使我们城市发展开始多元化。如何把东方的古典建筑和西方的现代建筑结合起来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寻找到文化的共生,成为很大的课题。
这个课题我最早看到由日本建筑师提出来。日本奈良饭店、东京歌舞伎座等文化内涵含义文化内涵含义,都是西洋建筑和日本建筑的结合。而在中国,从1910年到1920年,美国建筑师开始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筑的设计实践。比如著名的美国设计师墨非等,他们所做的探索,我今天都感到惊叹。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熟悉,以及对尺度的把握非常精准。
现在在北京、南京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上海的大学里还留有一些痕迹。比如复旦大学最近在重新改造的相辉堂,就是墨非在上海的宝贵案例。中山陵和广东中山纪念馆,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和现代西洋建筑结合的典范之一。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也是典型。石库门一般是传统三合院和欧洲住宅结合在一起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石库门建筑中,门头上有强烈的西方文化符号,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城市建设非常快,以北京为代表,这个过程当中依然有很多元素是中西融合的。比如1959年的北京站,与我后来在美国看到的芝加哥学派建筑很相似。
反而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中国大地上到处是简易建筑,上海叫新公房。传统民居逐渐淡化,这些简易建筑成为中国城市建筑最基本的构成。
现在,中国城市总少不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风格的建筑并不多。我曾经在中国最南端的一座小城市里,看到了巨大的西方现代建筑。
我们的城市从南到北,开始变得千篇一律,没有特色,而且特别奇葩的建筑大行其道。如果未来,建筑史想要定义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时中国建筑的风格,我想那就是缺乏风格。
但其中也不乏好的设计。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新天地,但它们的设计师都是美国人,反倒做到了中西方的融合。我很惊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实践,外国建筑师也在做。
我们从贫困走向小康的速度飞快。现在,城市是不是应该静下心想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想想再过100年后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怎样的城市文化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