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城市的特点文化特点都有哪些城市的定义与特征我国对大城市的定义
随着成都、武汉等地新版国土空间总规草案的“出炉”,中国重点城市展望2035设定的目标定位也随之一并揭晓
随着成都、武汉等地新版国土空间总规草案的“出炉”,中国重点城市展望2035设定的目标定位也随之一并揭晓。
杭州、沈阳不仅对第十座国家中心城市渴望不已,还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展开争夺;青岛中国各城市的特点、哈尔滨则参与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逐……不过,目标都是美好的,现有实力能否匹配支撑目标愿景文化特点都有哪些,则有待进一步分析考量。
本篇稿件为“透视重点城市2035总规”系列的第二篇,该系列将从人口增长空间、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的定义与特征、交通规划等不同维度拆解分析新版总规草案,客观呈现中国城市的发展大势与美好愿景。
不过文化特点都有哪些,国家中心城市的9强格局已维持三年有余,即便积极争取者众多,但始终无一城市有幸被纳为“新会员”。
据搜狐城市梳理,截至目前,36座重点城市中(即4个直辖市、5个计划单列市和27个省会城市),已有重庆、杭州、深圳、哈尔滨、西宁、成都、武汉、青岛、沈阳9市相继公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其中文化特点都有哪些,杭州与沈阳分别在目标愿景中提及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
对于如何筛选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中规院副院长李迅曾对媒体表示,遴选国家中心城市,首先会对城市的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其中包括人口规模、经济实力、文化竞争力、进出口贸易、创新能力、交通条件、资本支配能力、国际化程度以及所在的城市群的地位等等。
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人口规模,抑或是实际利用外资等等一系列指标,杭州都比沈阳领先不少。不过,沈阳也有其他优势。
良好的区位是国家中心城市必要的评判因素之一。并且,从区域平衡的角度看,离现有的国家中心城市越近,拿到入场券的难度可能也会加大我国对大城市的定义。
由此看来,杭州的区位优势略有不足我国对大城市的定义。由于与上海同属长三角城市群,且上海作为首批国家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龙头地位格外突出,短期内杭州的引领、辐射能力难以超越。
虽然未来5年中国城市的科技创新格局,已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作出了明确部署——“支持北京我国对大城市的定义、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例如未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阵容的杭州、沈阳中国各城市的特点、哈尔滨,纷纷在总规草案目标定位的章节中,提出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构想。
此外,除深圳按国家部署定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外,青岛2035瞄定“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成都目标“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而武汉2035的定位虽比青岛、成都少了“重要”二字,但“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性质还是比重庆“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限定地域范围的定位来得层次高些。
若以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简要评析各地设定的发展定位与现实间的距离,我们会发现,深圳在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的一枝独秀文化特点都有哪些,是其敢于2035瞄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的现实依据。
同样,对比成都在发明专利授权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的领先优势,重庆2035科技发展定位之所以限定地域范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此外,对于青岛来说,无论是发明专利授权量文化特点都有哪些,还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都明显落后武汉、成都的事实表明,要想2035年在科技创新方面比汉蓉站位更高,实现“国家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青岛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至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三位争夺者——杭州、沈阳、哈尔滨,杭州的科技创新实力具有明显优势,沈哈很难与之抗衡。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例,2020年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7707家,而同期沈阳、哈尔滨分别只有2560和1180家,不及杭州的1/3。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曾指出,科技与金融正在主导全球经济,占据全球价值链的主要部分,科技创新和金融对城市竞争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目前中国城市金融实力格局如何?据2020年9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国排名前5位的金融中心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成都。
而展望2035,9座已公布总规草案城市中,共有成都、重庆、武汉、沈阳4市在2035发展定位章节中,提及了金融中心的规划目标文化特点都有哪些。
其中,成都2035发展目标为“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而重庆、武汉、沈阳的定位则都加上限定地域范围的前缀,其内涵的丰富性也便有所降低。
目前来看,成都与重庆无论是金融业增加值,还是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两者2020年的规模体量都大致相当,但成都对于2035金融发展设定了更高的定位,足见成都发展金融业的雄心。
而沈阳虽未明确公布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数据,但2020年9月发布的《沈阳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规划(2020-2030)》,曾为沈阳2020年底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设定了“达到500亿元以上”的目标。
由此预估沈阳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规模在500亿元左右,而此等体量与成都、重庆、武汉相比,实在不是一个量级。此外,沈阳在建设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的道路上,还面临着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大连。
目前,大连市还未公示新版总规草案,但大连市政府领导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想法,并曾在2018年出台一系列优惠支持政策中国各城市的特点,以加速推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且在前述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中,大连作为内地12个入选城市之一,被视为全球金融中心的新兴竞争者,而沈阳并不在列。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作为“内循环”的主战场,在消费驱动时代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据官方文件,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而在此次总规草案中,青岛、哈尔滨展望2035,都提出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官宣参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竞逐。
2021年上半年,青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542.1亿元,人均社消总额为25239.97元;而同期哈尔滨相应指标的数值均不及青岛的1/2。
青岛的消费实力虽明显强于哈尔滨,但相比京沪等消费实力顶尖选手,依旧相差不少。以上海为例,2021年上半年中国各城市的特点,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9048.44亿元,是青岛同期的近3.6倍。
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青岛、哈尔滨展望2035都针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明确定位,青岛瞄定“国际海滨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目标,哈尔滨则提出“世界冰雪文化旅游体育名城”的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旅游会展系主任杨勇指出,旅游业是拉动消费的重要产业,能为经济发展拓展更大空间。现阶段,以旅游消费为突破口,扩大消费动能,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激发出来,有助于释放内需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其实,无论是国家中心城市,还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名号城市的定义与特征,都代表着中国城市展望2035的美好愿景,期望每座城市所求皆如愿,在朝向2035的道路上都走得坚定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