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文化现象城市客厅十大要素

城市经济的四大内容2023-05-25Aix XinLe

  城市经济是我国地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

现在的文化现象城市客厅十大要素

  城市经济是我国地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长期以来,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忽视,导致了城市无序布局、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经济集中度低、城市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经济与园区经济脱节、城市配套不健全、就业分配机制不公平等问题,影响了城市功能改善与高质量发展。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我国城市经济、产业经济与园区规划、就业分配等研究,与全国各城市、各园区有紧密的合作关系,我院为北京市、石家庄、济南市、东营市、潍坊市、朝阳市、丹东市、汉中市、柳州市城市客厅十大要素、许昌市、三亚市、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经济优化、园区开发与产业融合等做了大量的课题与实践。我们发现,城市经济规划与城市经济转型已经成为国家和地方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与园区协同的重要抓手,成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未来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创新的新驱动、新阵地。因此,研究城市经济、城市政策、城市开发与城市发展等意义重大,它既是国家战略的核心支撑,也是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必须纳入首要的研究内容。

  城市经济(urban economy)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突出的地区经济。

  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作为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为心发起设立的独立法人机构,近年来立足部委优势,聚集资源与智库力量,为北京市、石家庄市、潍坊市、东营市、聊城市、丹东市、朝阳市、柳州市等进行了城市经济的相关研究,创新了规划思路与城市经济转型模式,促进辅导城市实现了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经济总量高速增长为城市经济生活带来了繁荣和发展。和过去相比,如今的城市商品市场更加繁荣,人们的生活也更加富裕。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为第三产业带去了巨大的活力。加之国民经济总值标准的普遍使用,综合性的描述出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能够较为直观和全面了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有效调整,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知识、信息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促使城市经济总量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诸如咨询金融等产业,进一步扩大了城市财富。传统的以资金、规模、人力等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正在转变,科技对发展的有利推动越来越明显。

  新兴产业增加促进产业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其增速越快数量越多,相应的结构就会不断的进行变换和刷新,这是如今城市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常见现象。从两个方面来看其变换的过程,第一,第三产业在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当中,其内部结构变换多城市客厅十大要素。第二,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不断的促进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进而使得产业结构发生变换。产业结构高度变换的基本规律是:第一产业在城市经济结构当中比例偏少,且不断下降,相反的二、三产业却不断上升,并且相较之下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降低。科技是促进其高度变换的内在动力。

  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对于知识和资金投入的密集性,进一步的提高产品当中科技和资金含量,进而从整体之上提高了市场竞争力。高度集约的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指标进行衡量与评价。第一,知识密集型,其中知识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所投入的知识或者技术价值,然后除以该项目所产出的产品的产量。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技术之上所花费的成本也将进一步上升,进而使得技术和知识的价值随之增加,相关人员对其的重视度也会上升。第二,资金密集型。资金的密集程度等于该项目产品所投入的资金金额,然后除以该项目产品的数量。第三,年技术进步速度。其主要是综合反映出企业在一段时间之内,其技术进步的速度。年技术进步的速度等于在一段时间以内,通过技术的进步所引起的产值增长速度,然后除以在该时间段内社会总产品增长的速度。如今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城市经济也要相应发生变化,满足时代的需求。

  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城市经济学以城市的产生、成长,最后达到城乡融合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体现在城市内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一般会用经济分析方法,分析、描述和预测城市现象与城市问题。研究重点为探讨城市重要经济活动的状况,彼此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与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关系等。

  其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至少包括五个内容。首先,城市经济结构与城市成长,包括城市产生、城市化、郊区化、都会化、城市衰退、城市发展结构、城市特性、城市规模、城市更新、新城建设等;二是城市内部结构,包括土地利用、住宅、交通等;第三,城市公共服务及福利设施,包括城市财政、公共服务设施,如水、电,公园等的供需状况;第四,城市人力资源经济,包括就业、消费、迁移、贫民、人力资源、投资等;五是环境与城市生活质景,包括公害预防及处理、防范犯罪、旧城改造等;以及其他方面的城市发展政策。

  城市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与经济理论从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再到中观经济学这一发展历程一脉相承的。1965年美国汤姆逊的《城市经济学导言》问世,标志着城市经济学在美国首先诞生。虽然城市经济学作为中观经济学的重要学科,是经济学体系中的后来者,但它一经产生就体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此后,城市经济学作为新兴学科在欧美各国、日本、前苏联得到较快发展。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兴起和传播,经过20多个年头的风雨历程,城市经济学在我国已经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远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需要,这与社会各界对城市经济学这一学科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是分不开的,因此,认识城市经济学的性质,有助于揭开城市经济学的庐山真面目。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了一系列实际问题,但传统经济理论面对这些城市问题却束手无策。因为这些问题既不能用研究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学,也不能用研究企业和市场的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工具加以解决,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践呼唤着一种全新理论的产生,并以此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的指导。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致力于城市综合问题的研究,诸如城市土地利用与价格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运输问题、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城市规划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求解使城市经济学应运而生。此后,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城市不仅是国民经济的支点、区域发展的中心,更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纽带。同时,城市发展中的经济问题也日趋复杂和深化,使得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到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域、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城市文化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城市经济学的“羽翼”不断丰满。但是,从目前国内外已经出版的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和论著来看,构建的体系自成一家,研究的范围各有侧重,尚未形成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的问题,尚未给出解决的良方。城市经济学依然是一门稚嫩的学科,对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还将持续地进行下去,城市经济学也将在发展中逐步成长,直到走向成熟。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为城市系统,重点是城市经济系统,而城市经济系统是多层次的,它包括微观城市经济系统、宏观城市经济系统和城市经济管理系统,研究对象的多层次性决定了城市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是一门边界宽广的学科。它是把许多的部门经济学应用到城市经济系统之内,并对其内涵和外延加以丰富和发展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城市经济学的诞生,给传统的工业、商业、建筑业、金融业等部门经济注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使得对其研究从条条式的局部研究转入在城市这一综合有机整体下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城市经济学将许多部门经济学难以解决的问题纳入其研究的范畴,以探求应对良策。城市经济学又与各部门经济学密切而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门跨学科、跨部门的边缘学科。

  传统经济学以劳动时间作为衡量价值量的惟一尺度,将劳动价值论作为构建传统经济理论大厦的基石,认为只有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经济的节约,而经济平衡只是价值量和实物量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经济学是时间经济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的位置、运动和存在方式同样影响着经济的发展,“价值的创造既离不开劳动时间的延续,也离不开劳动空间的联系;经济的节约归根到底不仅在于劳动时间的节约,也在于劳动空间的节约和组合的优化;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平衡和实物平衡,如果不与‘空间平衡’相结合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价值的形成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是劳动时间,还有空间结构。城市经济学的产生适时弥补了传统经济学对空间因素的忽视,并关注空间要素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在空间范围内对城市进行综合研究,以实现经济要素在空间的合理布局,因此,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格外重视对经济要素之间的相邻效益、布局效益、网络效益和城市区域的聚集效益的研究,而这些城市空间结构效益具有比部门经济效益更深远、更广泛的意义,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经济学在发展一般经济学过程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城市公共经济关系显得更为复杂和重要,公共经济对企业经济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已经日益明显。城市经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不仅从企业角度出发,而且,更多的是从城市和区域经济整体运行的角度出发研究经济问题。因此,公共部门的投入产出及其政策的研究构成了城市经济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相比之下,经济学、西方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其各个部门经济学,由于出发点和侧重面不同,对公共经济的涉及和涉及程度是相形见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用价值规律对生产关系进行研究,尚未涉及属于公共经济范畴的公品、公共投资、公共福利、公共政策和公共设施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只对具体的生产单位进行研究,与公共经济领域几乎没有交叉;西方宏观经济学虽然涉及了对国民收入、货币、财政等公共经济问题的研究,但是,宏观经济学主要是从国家和全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问题, 尚未深入到城市这个层面;各个部门经济学也或多或少地结合了一些公共经济学的内容,但是城市客厅十大要素,那都不是完整的公共经济学,只是与那个部门经济学有关联的几个公共经济范畴;而城市经济学克服了以上各种经济学不重视城市公共经济发展的缺陷,对公共经济进行了整体的研究,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学也是公共经济学。城市经济学重点研究城市公共经济的地位、作用、内容体系,提出调控的方法和公共经济政策,如通过对城市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设施、公共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问题的研究,为政府配置公共经济资源,提高公共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因此,城市经济学是完全不同于企业经济学的治市经济学,是市长经济学。

  城市较之乡村具有更多的优势,使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得以迅速地发展起来。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的经济问题不能运用传统的微观经济学来解决。因为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并透过商品市场的价格决定过程,找到有限资源最佳配置的方法和途径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它是单个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学。城市则是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集合体,但这个集合体绝不是单个经济主体的简单加和,它的经济关系比单个经济主体纷繁复杂得多,比单个经济主体研究的变量要大得多。市场经济学以劳动、资金、技术为因子,研究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规模和比例关系,而城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变量却要比市场经济学多得多,即使是相同的变量,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下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产的动力和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现在的文化现象,而且这种经济效益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而在城市这一经济集合体中,绝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更要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能用货币来衡量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站在比微观经济学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市场经济,研究由无数单个经济主体组成的经济系统的运行、形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通过这些规律寻求城市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途径,以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城市经济学是比微观经济学更为复杂的高级市场经济学。

  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城市经济管理既不等同于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管理,也不等同于以国民经济管理为内容的宏观经济管理。城市经济管理将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城市管理是落实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保证企业微观管理合理实施和充分有效的重要条件”。虽然从总体上说三者都是从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活动,但城市经济管理却有其独到之处,诸如定位城市政府职能、进行城市经济社会综合规划、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目标;完善管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机制等。此外,城市经济管理的“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五大职能更是对传统管理职能的创新,城市导引是“对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进行方向性引导”;城市规范是通过法规和主动的引导对城市个体进行的有形和无形的约束;城市治理是针对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环境方面的问题,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整治、矫正、调理”;城市服务是“通过制度、政策的调整和物质、文化条件的创造和改善,进行供给和帮扶的公益性管理”;城市经营是“通过城市资产资本化和市场化运作,保证城市整体和部门公共财产保值增值,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城市经济管理职能”。城市管理职能大大地丰富了传统管理学职能的内涵,所以,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

  城市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物质环境,还为人类提供了活的文化载体。从风格鲜明的建筑物、五光十色的街景、东西南北的饮食到流行的服饰、奔驰的汽车,无不流动着城市文化的语言。城市更是文化的高地,科学技术的摇篮,人才的培育地和聚集地,城市负载着文化,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从其层次上说,有器物层面的文化;有制度层面的文化;还有观念层面的文化。文化从其形态上来说,有艺术形态的文化、知识形态的文化和观念形态的文化。而汇聚在城市范围内的文化则构成一个城市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不论是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城市管理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开城市文化这片土壤。从总体上说,先进的城市文化将有力地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落后的城市文化也会制约、阻碍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对城市管理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管理者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文化模式、文化素养等决定其观念、行为,进而影响城市管理水平的方面;另一方面,城市文化又通过市民的道德规范、文明程度、文化修养、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影响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决定着城市管理措施的实效。将城市文化纳入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不仅又一次丰富了城市经济学,而且也使城市经济学成为先进文化的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应用经济学而不是理论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的研究是为了把握城市系统经济运行、经济关系及其规律,并以此来指导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的实践。研究城市发展规律,是通过对城市化基本规律的揭示,探寻城市发展的一般条件、动力及过程,这对于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结构,是通过对城市三次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以及空间结构的分析,以期对城市经济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优化,这对于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以及城市功能的定位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环境,是通过对城市人居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面、系统的阐述,提高人们对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认识,这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以及城市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效益,是通过对城市经济整体效益、城市土地效益、城市规模效益或定量或定性的分析,来探索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区域,是通过对城市经济区域形成与发展的剖析,寻求城市与区域共同发展的机制,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经济管理,旨在探索城市政府管理和社会管理的职能、方法、途径,这对于提高城市的水平和效率是有意义的;研究城市文化,旨在通过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管理之间关系的梳理,实施有效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这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是有意义的。综上所述,城市经济学是为城市经济和城市管理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

  我国的城市经济学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财贸经济研究所下面设立了城市经济研究室,同年末,大连市政府和辽宁财经学院(后改名为东北财经大学)合作召开了全国第一次中心城市会议,以后,此类会议分别在武汉、重庆、兰州连续开过三次。在此期间,京、津、沪和辽宁、四川、黑龙江、山西、江苏、湖南先后成立了城市经济学会,或者在省市社会科学院下设立了城市经济研究所或研究室。从1981年起,南开大学、辽宁财经学院首先在本科开设了城市经济学课程。以后,陆续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南大学、湘潭大学等高校开始讲授城市经济学相关课程,从事城市经济领域的课题研究。在这个基础上,这些院校先后建立了城市经济研究室、所或系,有些院校还相继建立城市经济硕士学位授予点。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已有两所高校(南开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建立城市经济学博士点。

  中国城市经济学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背景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后,国外大量的关于城市经济学方面的专著,如英国巴顿的《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1976年)、日本山田浩之的《城市经济学》(1977年)和美国赫希的《城市经济学》(1984年),被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并且为我国高校有关师生所直接使用。同时,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也纷纷著书立说,陆续出版了《城市经济学入门》、《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社会主义城市经济学》、《实用城市经济学》、《城市宏观经济学》、《微观宏观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教程》、《城市经济学》等著作或教材。此外,还出版或发表了众多专题性著作和论文,使中国城市经济学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

  从研究领域来看,中国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涉及了中国城市化道路、城市经济区域发展、城市现代化、城市经济的协调运行、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经济管理等问题。例如,城市化规律的提出克服了“中国应走非城市化道路”的错误认识;城市经营理论的建立,打破了城市基础设施、居民住宅长期欠账的局面;城市土地经济理论的提出,创造了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新经验;城市与区域“互动关系”和“增长极”、“中心城市”、“首位城市”等概念的建立,使全社会逐渐认识到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性;城市经济学及其相关科学的发展,还使城市流通、城市功能、城市产业以及城市公共经济和空间布局等问题,得到了认识上的不断提升。

  国内城市经济的崛起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新中国70多年,我国城市经济在改革发展中,主要运用“看得见的手”进行引导和调整 。改革开放伊始,国务院召开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就城市经济发展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一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多搞小城镇;二是要求修订城市总体规划,三是解决住宅问题。此后,我国在推动城市对外开放、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政策。《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改高技〔2017〕1245号)主要聚焦共享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共享经济健康良性发展。在“十四五”时期,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城市经济产生更为明显的影响时十九大以来,我国城市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当前,城市经济趋于一体化发展,雄安新区建设、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长江三角洲战略、大湾区战略,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有力地推动了地区产业、交通、教育、生态和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其中: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长江沿线城市和省份的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和生态发展。珠三角战略加快形成‘广佛肇’经济圈、‘深莞惠’经济圈和‘珠中江’经济圈。大湾区战略推动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肇庆、江门九市组成的城市群建成。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城市群,成为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示范区。城市群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展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结构和主流形态,彰显城市经济的发展趋势。

  十九大以来,河北省出台了有关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主要涉及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经济运行城市客厅十大要素、城市经济对外开放、城市就业保障、城市所有制改革等方面。城市产业方面:出台《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支持中国(河北)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开放发展,推进雄安新区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创新发展;《河北省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高端装备、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竞争新优势,为构建河北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城市经济运行方面:《2020年建设一流营商环境体系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优质高效服务市场主体的政务环境、构建促进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构建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法制环境等3方面20项推进措施;《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财政政策(试行)》的通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城市经济对外开放方面:《进一步扩大服务业重点领域对外开放的实施方案》、《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推动三地以能源设施一体化为导向,以市场建设一体化为根本,以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为动力,发挥三地比较优势,创新区域能源合作,打造一体化的新型能源系统,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京津冀区域能源安全;出台《关于促进进口的18条措施》,从完善进口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各类进口需求、多渠道促进进口市场多元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进口发展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推动全省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

  城市经济(urban economy)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和发展空间,二、三产业繁荣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高度聚集,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十分突出的地区经济。

  城市经济特点是:①人口、财富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中;②非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占支配地位;③经济活动具有对外开放性。

  城市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引起城乡分离而产生的。城市经济的发展不仅受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而且总是同城乡关系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前资本主义社会,不论欧洲还是亚洲的城市,多数是当时社会的、军事和文化、宗教中心,是商业和手工业荟萃之地,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带有消费性经济的特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使工业日益集中,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城市与外界的经济联系,促成了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了城市性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城市成为工业生产、商业、金融、交通的中心。资本主义使城市经济达到空前的繁荣和强大。这种城市经济是依靠剥削和掠夺农村经济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的发展过程,也是城乡对立和矛盾加剧的过程。

  社会主义使城市经济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城市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行有计划发展的经济,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中国在1949年以前,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经济落后,内外贸易凋敝,城市数量少,分布不合理,居民生活贫困动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大力发展原有城市经济建设的同时,又新建了一批工商业城市。到1985年,全国设市建制的城市达到324个,其城市总人口(不包括市辖县)达到 21228万。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城市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到1985 年,设市建制的城市工业总产值占全国69.7%,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的利润和税金占全国相应企业的79.5%,城市工业企业职工人数占全国的68.3%。

  在中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村,推动广大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农村则以自己的农副产品供应城市,支持城市的社会主义建设。城乡之间建立了平等互利的经济联系,走上了共同繁荣的道路,从而,为最终消灭城乡差别逐步创造条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级区域战略相继发布,我国城市经济加速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要素将在更大范围内流动。目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城市加速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高端高新产业布局加速。2019年,处于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占比达到49.1%,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城市占比达到44.1%,且大部分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主要集中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预计“十四五”期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占比将会进一步增加。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城市,在综合水平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加明显、科技应用于制造更加多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更加突出;在产业特征方面,城市中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将推动城市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带动贸易、金融、物流、研究、教育和管理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城市和产业布局方面,布局趋向综合性与兼容性,后工业化时期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然、经济、社会更加和谐发展,集工作、居住、娱乐、休闲以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功能区将会得到更快普及。

  第二,强省会、强首府战略将加速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十三五”期间,部分省份明确提出,提高省会、首府首位度,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如广西、山东、江苏、江西等省份先后提出做大省会(首府)城市,形成核心增长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我们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强省会、强首府战略将加速推进,带动城市群、都市圈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在城市群都市圈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升省会(首府)城市首位度,是加速提升要素流动效率的客观要求,也是以中心城市驱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必然之选。做大做强省会(首府)等区域中心城市,要求强化系统谋划,立足城市群都市圈定位和功能做好城市的诊断、挖掘自身优势、找准城市定位、集聚优势资源和力量城市客厅十大要素,明确城市发展重点。在科学规划过程中,中心城市首位度集中体现在经济首位度,而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是城市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的关键,明确中心城市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产业创新突破方向,实现中心城市与都市圈外围城市产业链、创新链的双向循环。

  第三,百强城区“强者愈强”为特征的城市极化更加凸显。《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显示,2020年中国百强区仅用全国0.6%的国土面积和7.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16.8%的生产总值,经济资源在城市主城区集聚态势明显。预计在“十四五”期间,百强城区综合实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将继续领跑全国,“强者愈强”极化更加凸显。城区作为我国城镇化率最高、创新资源要素最为集中、各类人才最为集聚、管理服务体系最为健全、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区域,是推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区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单元和动能引擎。城区凭借其自身的信息网络、中心区位、文化核心、金融商贸、配套设施等基础优势,集聚人口、资源、产业等要素,引领经济向高层次、优结构迈进,带动城市逐步实现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促进城市加快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使城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大示范效应。“十四五”期间,城市经济将围绕城区产业要素、产业集群等系统谋划城区发展方向,推进高价值产业与创新资源招引与落位,强化城区引擎地位,推进产业发展,构筑持久竞争力,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坚实支撑。

  第四,先进制造业重回主城区,重构城市经济体系。随着“工业进城”“都市工业”等概念热度的日益升温,工业重回主城区速度明显加快,不少大城市都在加速发展都市工业。南京、杭州、成都、福州等新一线城市先后提出工业回城、工业重回主城区。我们预计,“十四五”期间,城市市辖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主城区布局先进制造业的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归纳来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集聚方式上,主要以园区作为产业承载载体,突出专业园区承载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福州的金山工业园“升级版”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强调大胆创新打造土地节约集约“先行区”,提升工业园亩产效益,突出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立体发展、集约使用土地为切入点,提升拓展发展空间,根据产业的特点适当提高容积率。二是从产业选择上,主要以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能耗较低的都市工业及先进制造业为主。三是从目标定位上,主要以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夯实区域核心竞争力作为重点目标。“十四五”期间,城市及城区先进制造业发展,与城市及城区的创新能力、发展条件和战略优势密不可分,现代城市化、深度工业化为特征的城市经济体系加速形成。

  第五,新基建高水平规划布局夯实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底座与基石。据不完全统计,已有25个省(区、市)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及新型基建。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基建直接投资10万亿元,平均增速10%。2020年,江苏、上海、天津以及广州、昆明等多地连出新政,围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投资规划一批千亿、万亿级新基建项目,并谋划千亿级产业集群。浙江、成都等地正酝酿新基建专项规划和投资指导意见。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5G网络、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所提供的数据算力和人流、物流及能源网络承载能力逐步成为城市抢占区域竞争高点的新动力。可以说,数字经济时代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了“算力就是竞争力,网络就是承载力”的全新阶段。“十四五”期间,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兼顾短期刺激有效需求和长期增加有效供给的最佳结合点,也是扩展新消费、新制造、新服务空间,推动城市迈向高级化、现代化的必要手段。高水平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依托新型技术设施的布局和高标准建设来丰富产业场景供给,形成具有较强特异性和竞争力的核心优势,以新型技术设施带动产业发展、应用繁荣与生态健全,形成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的良性闭环,将是未来城市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

  产业结构属于经济学范畴的概念,产业结构指各产业部门和各部门内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既包括数量比例关系,也包括国民经济各产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各产业部门之间具有质的内在联系和量的比例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或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竞争力的反映。从行业结构来看,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的数量比例关系及构成状态。

  表1为2010-2018年各省地级市平均年末户籍人口数量。观察可知,一线城市人口数量已接近饱和,近五年呈波动增长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总量仍然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人口迁移趋势上,北京市、上海市受人口政策影响,人口从净流入变为净流出;广东省、浙江省呈现出人口再集聚的趋势;中部省份除安徽省外均为人口流出地区;四川、重庆、陕西省近年来人口持续回流;东三省经济低迷,人口持续流出。

  从时间上来看,绝大部分地区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都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现象可由“配第—克拉克定理”得以解释。该定理表明,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而当人均收入水平有了提高后,就业人口便会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

  从地域上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城市二、三产业的占比相当,而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占比较高。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不适合发展工业,更适合发展以旅游业等服务业。

  从全国城镇的情况来看,消费支出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但由于移动支付的普及,现金消费支出的增速略慢于总的消费支出的增速。

  分类型看,2019年,食品和居住较快增长,衣着、生活用品服务支出保持稳定增长,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快速增长。具体地,烟酒食品支出7733元,增长6.8%;人均居住支出6780元,增长8.4%;人均衣着支出1832元,增长1.3%;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1689元,增长3.7%;人均交通通信支出3671元,增长5.7%;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328元,增长11.9%;人均医疗保健支出2283元,增长11.6%。

  2019年,食品、衣着、生活用品及服务等基本消费支出的占比下降。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7.6%,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说明城镇居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消费结构持续改善。衣着支出占比为6.5%,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占比为6.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文教娱乐、医疗保健等发展享受型消费支出占比提高。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为11.9%,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医疗保健支出占比为8.1%,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侧面反映了人口结构的老龄化。

  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上升。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说明消费结构的持续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如上文所述,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领域的支出持续较快增长。

  旅游市场方面,以2021年“五一”假期为例。据文化和旅游部测算,假期期间,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次达2.3亿,同比增长119.7%,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103.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132.3亿元,同比增长138.1%,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7.0%。

  文化消费市场方面,我国电影院数量和院线银幕总数持续扩大,票房数量也持续增长。2021年节假日,相继出现“最强春节档”、“最强清明档”,五一档电影票房也创下新高。总票房突破16亿,打破五一档票房、人次、场次三项影史最高纪录并持续刷新。春节档电影《你好,李焕英》的票房更是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二位。

  教育消费领域,受疫情影响,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据艾瑞咨询测算,2020年,在线亿元,且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三、城市经济存在问题

  从全国来看,我国城市经济产业结构总体不合理。不少城市的城市经济规模不大,其中:第二产业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比重高,产业规模总体不高。第二产业规模和质量与城市功能定位不符,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第二产业中,未来有望抓住新基建的机遇,向智慧建筑和

  从城市发展来看,我国多数城市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城市经济发展的高精尖制造业人才总量和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还存在不匹配现象,专业人才、城市经济开发人才等相对不足,未来需调整优化。

  近年来多数城市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提升,消费能力显著提高,消费结构有所改善,但不同省份及区域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异较大,多数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总量不高,城市对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的消费比例过高。教育文化娱乐等精神层面的消费增长缓慢,高层次消费后劲不足。

  近年来,我国城市间交通网络发展较快,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文化旅游丰富受经济发展限制,产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能力较弱,缺乏便捷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产业方面,虽有优质的旅游资源,但多数城市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各项旅游经济指标发展不均衡,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深度体验产品现在的文化现象,且有些些城市的游客流向不合理。

  生态环境是需要强力改善的重要要素。当前,从不少城市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空气质量方面,各城市虽然开展了空气环境整治工作,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恶劣天数减少,但不少城市的

  多数城市以居住和生活为主,主要城市环境承载和服务能力弱,在打造都市圈方面,由于缺乏跨区域的产业链式延伸和各个环节的分工,导致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各城市之间过度竞争,无法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打造都市圈的路径不清晰。

  (一)城市经济数字化紧抓国家新基建战略机遇,加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和服务水平;立足产业基础和创新优势,科学把握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发展

  5G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软件服务、区块链等智能经济,壮大数字产业化规模和层次,创造产业新物种,引领数字产业加速崛起,实现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全面普及,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政府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综合实力提高,城市经济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

  3060双碳战略,各城市围绕“绿”“利”目标,提升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契合度。推进产业生态化,积极实施工业改造升级、服务业提质增效、资源循环利用等行动计划城市客厅十大要素,推动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污染排放总量逐年减少,投入产出水平逐年提升,加速调整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努力形成节能低碳、绿色环保、集约高效的产业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优势,创新经营生态方式,提升经营生态效益,坚持立体化、叠加化、链条化发展模式,着力发展都市农业、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打造绿色发展模式,城市经济实现绿色化零碳化发展。

  随着数字经济技术的变革,我国城市经济逐步融合发展。以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打破地理边界。消除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

  ,建立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网络化基础设施,打造高效便捷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城际轨道交通,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建立稳定高效的能源、水资源供应体系,实现市内油、气、电、水同类型能源资源同网同价,探索打造一体化都市圈;建立区域公共交通、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结算中心,推进区域内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互联共享,实现公共服务“一”,城市经济逐步实现一体化发展。

  随着全球化形势的严峻,我国城市经济越来越开放,从全国来看,如何加强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都市圈等战略或城市对接,吸引更多优质项目和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协同建设区域经济?如何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发挥产业聚集优势、综合保税优势和临空经济等优势经济资源,建设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如何加快实施区域战略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强化与区域周边城市经济贸和文化往来?如何深化

  清晰的规划方案与实施路径。我们在编制石家庄市城市经济规划过程中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通过调研城市经济现状,分析问题与堵点,准确找到城市经济的路线图与实施方向。同时,对产业、公共服务、就业、税收、环境等调研,可以找到城市经济布局优化与能力提升的图谱与路线,为城市管理者、各部门、就业社保、资源分配等提供相对科学的依据。同时,基于规划指导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以及就业再分配等也是必须要面对并解决的重大发展难点。(二)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工作时间、责任和阶段性目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分工,将各项目标任务作为推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建立跨省会商机制,加强跨城市、跨区域联络,成立城市联席会议,共同探索涉及跨省市的交通体系、生态环保、产业开发等重大示范或特大项目。协调各部门在推进工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地。

  制定土地、税收、金融、就业、分配、基础服务、业绩考核等激励政策。积极稳妥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不断创新银团、

  BOT、PPP 等筹融资渠道,探索产业基金、专项发债、使用者付费、股权投资、收费权抵押等融资模式,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聚集各类社会资金,推动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加大科技研发和技术产业化财政扶持。强化财政预算项目专项管理和预算考核,确保财政投入与建设目标任务相适应。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区域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政策,全面落实省市人才激励文件和激励政策。

  建立相关部门的协作工作机制。试点与周边城市建立联席机制,建设政府间稳定高效的公共事务合作治理平台,对有意合作的项目、行业、领域等要素进行合理的界定,共同规划未来发展远景,有效遏制城市间的恶性竞争,促进合作的开展。建立冲突协调机制。完善地方政府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建立激励机制,通过监督和激励的制度来限制政府的不当行为,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

  “十四五”规划,编制各城市经济“十四五”规划,编制产业、康养、教育、体育、文化、旅游、交通、国企改革、就业和财政预算等专项规划。各部门制定行业或部门计划,并将规划编制情况及重点目标纳入各部门和各级班子考评体系。规划实施考核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挂钩,确保各项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地生根、取得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实效,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宜游、开放富裕和谐的城市。

  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济建设及发展经验,对标历史经验、城市规划、功能定位、发展空间、城市经济现状及潜力等因素,选择杭州、郑州、东莞、天津等典型城市,研究先进城市的城市经济和发展经验。

  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13509亿元,位列城市GDP第十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05亿元,同比增长6.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8%。三产结构比例调整为2.3:33.8:63.9,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专利申请量98394件,专利授权量55379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1213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7.5件,研发投入费用占比3.3%,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92.5%。2019年,人才净流入率高达8.82%,位列全国第一,全市人才总量高达254.5万

  杭州市借助阿里等龙头企业入驻契机,集聚各方资源,扩大城市经济规模,发展总部经济,城市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利用都市圈为产业联合发展提供新动能,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和集聚效应,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借助国家战略,紧抓发展机遇,实现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动力,借助区域资源优势,建立旅游业为发展主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电子信息等新型产业崛起,加速一、二产业迅速发展的格局,城市经济稳中向优。

  杭州市实行创新驱动战略,依托互联网现在的文化现象、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优势,着力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具有杭州特色的新经济模式;发挥都市圈作用,利用发展环境、人才资源、基础设施及城市功能诸多优势,以链式发展作为产业整合的主要方向;坚持打造

  “最具加之服务外包城市”发展路线,通过国家部署和实施“一带一路”,全方位输出资本、技术和人才,构建新的对外开放发展格局;发挥信息智能作用,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等智慧产业,把握智慧城市热潮,打造智慧产业链,推进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提前布局人才发展规划,搭建人才引进平台,布局人才发展战略,实行“店小二”式精准服务,实现高层次人才集聚;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计划,加大创新投入激励,强化成果转化激励,推进“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增强了城市科技驱动能力;坚持

  TOD发展战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国际区域交通枢纽;发展旅游业,形成主客共享、全民共建的机制,助力城市经济有效发展。4) 主要借鉴

  加大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发了高新技术引进和聚集能力;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发展总部经济,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加快构建都市圈步伐,实现区域内要素集聚,与太原等地区联盟,打造区域联合发展模式;紧抓

  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18809.64亿元,同比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5.6%,服务消费成为拉动消费市场重要力量。三产比重调整为0.9:40.5:58.6,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全年专利授权54700件,有效发明专利32100件,科技型企业达到10.5万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一带一路”,深化对外交流合作,为城市经济对外发展建设夯实道路;推动户籍制度改革,聚集了高端人才,拓展了就业渠道;建设城市经济内外协同发展格局,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激活夜间消费,盘活闲置资源,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建设开放高地,打造国际化城市,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创新,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2025》,培育一批科技型、循环型、生态型先进制造产业增长极,打造先进制造高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现代服务经济新体系,实现城市经济稳中向优。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在津投资兴业,急需型人才由企业家自主确定落户条件”政策,推进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培育领军拔尖人才,实施新创企业家培育工程,依托高校资源,形成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五业”联动计划,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城市经济发展所需人才高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从多层面、多领域、多渠道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提升城市载体功能,打造智慧城市,加快建设5G基础设施,构建“三医一体化”大健康信息平台,推动智能医院建设,大力推进智能门诊便民惠民服务,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4) 主要借鉴

  “一带一路“建设,强化与周边城市联系,强化城市产业承接功能,打造差异化发展格局;深化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改革,凝聚科技人才和技术成果;做大做强夜间消费,打造特色消费图景,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化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智能制造发展格局;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改善人才服务体系,提高企业引进人才积极性;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2018年,郑州市全市GDP完成10143亿元,同比增长8.1%,经济总量突破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去年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268亿元。产业结构调整为1.5:43.9:54.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人才总量达147万,专利申请量70128件,授权量31585件,有效发明专利12472件,研发投入费用占比1.74%。

  郑州市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优化资源整合功能,扩大优势产业规模,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释放出新的发展动能,提升城市经济发展步伐;总部经济提升人才数量和质量,引入华为、软通动力,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吸引大量人才,城市经济发展具备坚实人才基础;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打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新型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全市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实行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深度调整城市经济结构,打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双轮驱动经济增长、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格局,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通过发展总部经济、飞地经济吸引大量人才,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加大增值税改革,为企业经营减负;推动国企股权改革,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开辟人才服务“快车道”,提高人才“宜居度”;发挥交通区位优势,提升周边城市的带动功效,推动各级城市明确分工和协同发展,打造城市特色鲜明、布局规划合理的现代化产业区和密集的城镇带。

  巩固石家庄区位优势,培育发展总部经济;优化资源整合能力,实现产业、资本、要素、渠道等资源集聚,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集群;深化

  2018年,东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78.59亿元,同比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经济运行稳中向优,投资与消费平稳增长。三产比重调整为0.3:48.6:51.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95万人,同比增长13.1%,高层次人才12.6万人,同比增长9.6%。全市专利申请97030件,授权6598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24674件,数量排全省第4位。

  “三区”叠加重大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企业倍增计划,打造总部经济,实现产业规模集聚效应,城市经济取得辉煌成就;突出制造名城优势,打造世界级产业集聚,城市经济迅速发展获得雄厚支撑基础;深化创新优先理念,打造创新型城市,城市经济获得高质量发展;实行差异化人才发展与引进策略,实现“高精尖”人才集聚,城市经济发展具备高素质人才队伍支撑;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城市经济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出台《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总部企业数量增加,鼓励本土企业积极发展总部业态,鼓励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吸收合并、新设合并、股权收购、资产收购等方式,整合企业资源,做大做强;紧跟

  2025”进程,探寻“创新科技+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模式,建立现代化产业主导地位,打造智能制造生态链,建设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以重大人才工程为牵引,推动政策机制创新,加快“高精尖缺”人才集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升级版行动计划,推进区域创新,集聚创新要素现在的文化现象,实现科技、金融、产业“三融合”,建设创新型一线城市及国家创新型城市;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两促进、两提升”,打造区域枢纽地位,布局5G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东莞。4) 主要借鉴

  加快实行企业倍增计划,扩大城市经济发展规模,大力扶持高新技术龙头企业及项目现在的文化现象,提升新型产业集聚能力,发展总部经济,培养新产业、新业态;鼓励支持新型产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建设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集群,以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发展带动全域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科技金融作用,构建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扎实体系;立足区域地理特征,强化交通枢纽功能,构建外引内联一体化交通网络,打造对接周边主要城市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本蓝皮书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商业目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蓝皮书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专项调研问卷及公开资料等。本报告的观点及结论基于以上数据的洞察与分析,对读者基于本报告信息做出的投资行为,我院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城市文化现在的文化现象城市客厅十大要素

2023-05-25Aix XinLe0

现在的文化现象城市客厅十大要素  城市经济是我国地方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构成部分…

城市文化名词解释文化自信文化现象指什么城市文化网京剧的文化魅力

2023-05-25Aix XinLe0

名词解释文化自信文化现象指什么城市文化网京剧的文化魅力  春节,是中华民族沿袭了上千年的传统习俗,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看重、最感亲切的美好节日…

城市文化城市建筑物卡通图片城市党建的定义

2023-05-25Aix XinLe0

城市建筑物卡通图片城市党建的定义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

城市新闻麻城新闻网湖南都市新闻中国城市文化网

2023-05-25Aix XinLe0

麻城新闻网湖南都市新闻中国城市文化网  西部网讯(记者白华武 石永波)5月19日,由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和陕西省果园中心指导、铜川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年陕西水果网络特色樱桃季·铜川大樱桃产销对接系列活动在铜川新区陈坪村大樱桃基地启动…

城市新闻智慧城市生活平台今日头条新闻视频新闻在线收听蓬溪新闻网

2023-05-25Aix XinLe0

智慧城市生活平台今日头条新闻视频新闻在线收听蓬溪新闻网  本报告由华经产业研究院出品,对中国网络新闻行业的发展现状新闻在线收听、竞争格局及市场供需形势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行业的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等方面分析行业面临的机遇及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