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资源型城市发展措施
所谓资源城市,即依托于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模式的城市类型
所谓资源城市,即依托于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发、加工为主导产业模式的城市类型。其城市发展与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应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在中国的城市发展类型地图中资源型城市发展措施,我们不难发现的一点便是,中国大多数的资源型城市都位于我国的北方。
其中最为突出的资源城市资源型城市发展措施,便是以鹤岗为首的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黑龙江四大煤炭城市”资源型城市发展措施,由于近百年的持续开发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过度开发,这几个城市的煤炭资源近乎枯竭,造成了地区城市在连续两年的时间内城市综合GDP下跌超过100亿,也间接的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极大流失,出现了近年备受热议的“白菜价”房屋。
随着老资源型城市的没落,新资源城市又再次勃发,由陕西榆林、内蒙古鄂尔多斯、山西朔州三大区域构建的中国“煤炭金三角”,其煤炭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近1/3,成为了我国“工业粮食”的“主产地”,自2002年起的煤炭黄金十年,亦于此爆发。
中国最大煤田“神府东胜煤田”所在的鄂尔多斯与榆林,分别被冠以“东方迪拜”、“中国科威特”之称,鄂尔多斯GDP年均增长18.5%,2012年达到3656.8亿元,人均GDP 29500美元,超越西班牙、韩国等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国旅游资源分类,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2.5%,2013年该市人均GDP首次突破3万美元大关,为31768美元。
在这繁荣的背后,是长期依赖资源的开采,忽视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技术的创新加上环境污染,让城市不可避免的重蹈建设-发展-萎缩-报废的覆辙。
以资源开发产业及其所衍生出的重工业产业,造成了区域城市整体产业单一,没有长效产业链的管控资源型城市发展措施,造成了城市较为粗放的生产模式以及较低的环保意识,导致城市的环境急剧恶化,间接造成了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雾霾”现象。
同样基于产业链管控的低下以及单一的产业结构中国旅游资源分类,使得城市整体的产能技术较为落后;在造成极大资源浪费的同时,加速了整体煤炭资源储备的消耗,使得以鄂尔多斯为首的诸多北部资源型城市,“煤炭神话”从内部开始瓦解。
加之由于资源产业乱象频发的原因,使得政府出面强化产业调控,加强不可再生资源的管控力度,强调城市健康长效发展和城市环境治理等外部原因;在这双重原因的推动下,使得地区城市陷入发展“寒冬”,“铁锈地带”成为了北方大部分地区当下的代名词,也让我们得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必将走向“没落”的结论。
正值北方城市深陷发展“寒冬”,中国将城市发展重心南移 (原文链接) ,以及在“一带一路”推动下的全国陆运爆发,作为时下热门旅游旅居目的地的西双版纳,亦在两大发展助力下,成为了大时代背景下的最大受益者。
以西双版纳为对外开放门户,链接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一带一路”发展,在很大程度强化了西双版纳本就拥有的一江连六国的外贸经济优势,促使地区同周边各国的贸易频繁化。
边境贸易的频繁化,加速了版纳本地对外贸易产业格局的发展升级,使得西双版纳拥有了不可估量的潜力价值,成为未来南亚东南亚城市群中的经济核心所在。
作为西双版纳最大的产业支柱中国旅游资源分类,旅游业也伴随着陆运爆发,极大的发酵了全国热门旅游旅居目的地的属性,迎来了极大的产业经济增长,随着时间推移,将为西双版纳的旅游业及相关服务行业,带来更为高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