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指南怎么写范文都市捉妖人免费漫画儿童喂养指南
一、“十二五”回顾………………………………………………………………………………………(38) (一)城市路网加快完善…………………………………………………………………………………(38) (二)环境整治成效显著…………………………………………………………………………………(38) (三)地下空间有效拓展…………………………………………………………………………………(38) (四)住房保障力度加大…………………………………………………………………………………(39) (五)建设科技支撑明显……
一、“十二五”回顾………………………………………………………………………………………(38)
(一)城市路网加快完善…………………………………………………………………………………(38)
(二)环境整治成效显著…………………………………………………………………………………(38)
(三)地下空间有效拓展…………………………………………………………………………………(38)
(四)住房保障力度加大…………………………………………………………………………………(39)
(五)建设科技支撑明显…………………………………………………………………………………(39)
(六)“三大行业”平稳发展……………………………………………………………………………(40)
二、面临形势………………………………………………………………………………………………(41)
(一)尊重城市发展规律,顺应城市建设新形势………………………………………………………(41)
(二)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41)
(三)融入世界级城市群,满足城市建设新期待………………………………………………………(42)
(四)承办大型国际活动,增添城市建设新动力………………………………………………………(42)
三、总体要求………………………………………………………………………………………………(42)
(一)指导思想……………………………………………………………………………………………(42)
(二)发展原则……………………………………………………………………………………………(42)
(三)发展目标……………………………………………………………………………………………(42)
四、重点任务………………………………………………………………………………………………(44)
(一)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提升综合服务能力…………………………………………………………(44)
(二)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健全住房保障体系…………………………………………………………(47)
(三)以绿色智能为导向,推进新型城市建设…………………………………………………………(49)
(四)以规范提升为主题,大力发展“三大行业”……………………………………………………(50)
五、保障措施………………………………………………………………………………………………(51)
(一)加强组织保障,坚持规划引导……………………………………………………………………(51)
(二)深化项目储备,加快项目推进……………………………………………………………………(52)
(三)加大财政投入,扩大融资渠道……………………………………………………………………(52)
(四)加强政策研究,创新体制机制……………………………………………………………………(52)
(五)优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服务……………………………………………………………………(52)
(六)强化监管督查,提高执法水平……………………………………………………………………(52)
“十三五”是我市以改革求突破、以创新求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共建共享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努力建成美丽中国杭州样本,朝着世界名城目标大步迈进的重要阶段。以科学规划引领城市建设,对于促进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打造高层次现代大都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是在认真总结“十二五”城建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十三五”发展形势的基础上,依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未来五年城市建设蓝图,涵盖了杭州市城市道路建设、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城市河道整治建设、市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建设科技、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业、建筑业、勘察设计业发展等内容,是我市城建系统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空间范围:建设科技、城镇住房保障、“三大行业”发展、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杭州市市域,其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杭州市市区;规划期限为2016—2020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城建发展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新特点、新要求,我市城建事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如期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两网”建设加快推进,主城区快速路网初步成网,主次干路路网骨架基本形成。至“十二五”末,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累计建成快速路120.4公里,占规划“四纵五横三连”总长的44.3%,在建快速路55.5公里;主城区主次干路累计建成640公里,占规划总长的79.9%。轨道交通进入网络化运行时代,建成并投入运行线公里,在建线公里。立体过街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新增独立人行立体过街设施32个。停车场建设快速推进,主城区路外停车泊位累计达58.2万个,其中“十二五”时期新增28万个(含3.6万个公共停车泊位)。
1.河道整治力度较大,环境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西、城南、丁桥等区域河道水系已基本按规划建设到位,城北区域水质明显改善,主要区域的沿河文化景观带、滨河慢行系统和通航骨干网络基本形成。至“十二五”末,累计完成全部整治的河道201条,完成部分整治的河道66条,完成公里数545.25公里,约占总长度的54.8%。其中,“十二五”时期整治河道77条(段)97.9公里,占河道总长度的9.8%,完成投资55.9亿元;新增沿河慢行系统123公里,新增绿化面积201万平方米,新开通“水上巴士”线.污水处理设施不断完善,污水管网覆盖率明显提升。至“十二五”末,全市共有45座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230.45万吨/日。其中,“十二五”时期新建、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5座,新增规模12.95万吨/日。主城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达到125万吨/日,主城区污水主、次干管及主要收集支管系统基本建成。其中,污水主、次干管规划长度约700公里,已建成约663公里;主要污水收集支管规划长度约550公里,已建成约447公里。
以轨道交通建设为突破口,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新城、综合体建设,采取地上、地下综合立体的三维城市空间一体化建设模式,有计划、有步骤、综合性地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扩展,“一轴三通道、一核两区、两区域”的总体空间结构初步形成。截至“十二五”末,市区地下总建筑面积达到5760万平方米。其中,“十二五”时期新增市区地下空间面积约2310万平方米,占市区历年来地下空间开发总量的40%。按市区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下空间面积达到9.0平方米以上,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开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7.6万套(共3900.38万平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236%;累计竣工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29.64万套(共3758.61万平方米),保障住房困难家庭46.6万户,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面达到22%。深入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累计改造农村家庭危房10380户,改造面积165万平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102%。积极运用“二合一”“二选一”和“民建公助”三种模式进行农村住房改造,累计改造农房187399户,改造面积4951万平方米,完成规划目标的119%。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80个,成功申报国家级示范村试点3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成功申报国家、省级传统村落202个。
建设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城市交通、绿色(低碳)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工业化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团队,完善了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快速发展,“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增节能建筑面积10191.06万平方米;获国家绿色建筑标识评价项目75个,建筑面积达696.08万平方米;结合“三改一拆”“道路整治”“庭院改善”等工程,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284.2万平方米;累计实施太阳能光电建筑装机容量156.21兆瓦。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房地产、勘察设计行业监管系统,完成建委应急指挥平台、工地可视化监控系统和交通拥堵指数系统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地下管线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房地产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保障民生、推动城市化建设以及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累计新开工面积达1078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5834万平方米。建筑业不断壮大发展,以信用为基础的激励约束机制开始形成,资质管理、招投标管理、造价管理、生产安全、转型升级等建筑业市场制度化建设配套逐步完善。201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总产值达4097.57亿元、增加值414.04亿元。勘察设计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十二五”期间,勘察设计企业年度营业收入从253.5亿元上升到528.7亿元,五年增长了108.6%,年均增速达到15.8%。全市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8名,省级建筑大师15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城市建设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规划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工作涉及面较广,在布局调整、规模性质、目标定位等一些重大问题上需要更加远瞩。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城区建设进度较快,而周边县(市)建设进度相对滞后,城市建设综合效应的发挥受到影响。三是建设资源相对紧缺。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与土地、资金等要素紧缺的矛盾突出,需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和土地利用机制;城市建设“重地上、轻地下”的观念和方式亟须转变。四是城市建设协调难度较大。征地难、拆迁难问题依然存在儿童喂养指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建设进程和品质提升。五是城市建设管理机制体制有待理顺。城市建设工作存在职能交叉、缺少合力等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管理职责,加强合作。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面临重大调整和变化,国内经济步入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我市的城市建设工作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为前提,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5〕1788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人防办关于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和管理研究与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多个文件相继出台,推进城市建设科学发展。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城市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通过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国际化、以国际化提升城市化,城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但对照建设世界名城目标和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市在城市功能品质、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特色塑造和城市治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十三五”时期,我市城市国际化进入加快推进阶段,城市建设将被赋予新的发展内涵和发展空间。加快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行动纲要(2015—2017年)〉的通知》和《杭州市委关于全面提升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的若干意见》,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实现我市城市建设新突破,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全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市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一方面,以提升我市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能级为目标,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和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增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以我市为核心的都市经济圈正逐步形成,圈域内外通联网络日益发达,对实现以重大联系通道为依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协作发展十分有利,将有力推动我市与节点城市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实现互补共赢。
“十三五”我市将迎来大型国际会议和赛事举办(筹办)的高峰期。G20杭州峰会、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亚运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会活动的推进,为我市集聚全国、全省及国外各类资源要素,加快建设世界名城带来重要契机旅游指南怎么写范文。为确保“”成功举办,我市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工作要求,以优化空间格局儿童喂养指南、完善城市路网、畅通城市交通、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味等为重点抓手,切实助力“效应”及“后效应”,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续深化“八八战略”实践,遵循“一尊重五统筹”的城市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城乡建设转型,以改善民生为主旨,以办好“”、建设“两区”为主题,以破除资源“瓶颈”、治理“城市病”为主线,以加强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为抓手,全面加强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杭州样本和朝着世界名城目标迈进作出贡献。
1.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城市国际化提升城市现代化,加快推进交通治堵、五水共治、地下空间开发儿童喂养指南、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切实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提升城市幸福指数。
2.统筹推进,注重实效。在国家、省对城市建设工作的要求和政策指引下,充分考虑各类城市建设项目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带动性,统筹安排地上地下项目的建设时序,合理平衡资金和项目在年度、领域、区域上的安排,科学有序投入城市建设资金,务求项目和资金发挥实效。
3.智慧引领,绿色发展。加强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运用。不断加快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研究和推广,有效实现节能减排,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创新机制,社会参与。深化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巩固和完善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职能,坚持科学决策、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等决策程序。完善投融资体制,鼓励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城市建设,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瓶颈”。
“十三五”时期我市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紧抓“全力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和“精心筹备2022年亚运会”两大契机旅游指南怎么写范文,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到2020年,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更加完善,建成具有较高全球知名度的国际城市。
1.动静态交通进一步优化完善。加快建成支撑城乡统筹发展的“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城市快速路网,积极推进城市主次干路、支小路建设,打造功能完善、规模匹配、快慢有序、快捷高效的城市道路网系统。力争到2020年,新建道路长度550公里以上;市区道路长度达到3541公里;新增道路面积1514万平方米,道路面积达到8054万平方米。积极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网络,力争到2020年,建成并投入运行7条轨道交通线公里以上。持续构建与道路容量相协调、大公交系统相衔接,动、静态交通协调发展,规模适宜、结构合理的停车场库系统。强化停车需求控制,本着着眼当前、惠及长远的思路继续合理推进停车场库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市区新增停车泊位30万个,其中公共停车泊位5万个的总目标。
2.水环境治理进一步深入推进。加强海绵城市建设,到2020年,力争实现杭州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年SS总量去除率达到40%,片区水域面积率达到10%以上。加快河道整治,到2020年,绕城高速公路范围内未整治的城市河道基本完成整治,骨干河道畅通,防洪排涝格局按规划基本形成;配水区域水循环基本畅通;河道水质较“十二五”期末有较大提升,城区水体全面消除劣Ⅴ类;着力营造和谐共生的沿河人居环境,河道通航网络和滨河慢行系统网络基本建成,生态环境效益充分显现。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到2020年年底,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保持在95%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70%。污水处理厂出厂水水质全面提升,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县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太湖流域污水处理厂和钱塘江流域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3.地下空间开发进一步加大力度。逐步构建功能融合、节点拓展、连网成片、地下连续的地下空间系统网络,形成“一城多轴、三主八副十一片”地下空间系统的基本骨架,打造杭州“地下城”。通过“新城成片开发、老城联通完善、地铁站点拓展”的发展模式,推动地下空间系统性、综合性、联通性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站点为核心,形成地下连续的步行系统,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到2020年,力争杭州市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积达到826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地下空间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年增地下空间面积500万平方米,重点推进市区21个成片开发区域、28个地下综合体、87个主要地铁站点的地下空间建设和综合开发。结合新城、新区、各类园区、新建道路、地铁建设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老城结合旧城更新、棚户区改造、道路整治等,逐步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4.住房保障进一步加强改善。到2020年,基本满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就业无房职工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公共租赁住房保障需求,加快推进以城中村为重点的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城乡危房改造,基本完成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工作,有序推进老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形成保障更加有力、体系更加合理、方式更加科学、管理更加规范、品质更加提升、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更加和谐、群众“获得感”更强的良好局面。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3.7万套,面积2137万平方米;竣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2.8万套,面积3415万平方米;交付入住保障性安居工程21.9万套,面积3208万平方米;新增货币化保障总量7.5万户;新增综合整治1.1万户(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量、货币化保障量及综合整治量可根据保障方式的变化做相应调整)。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运用“二合一”“二选一”和“民建公助”三种模式,完成杭州市农村住房改造建设58790户、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建设5750户等两大任务,形成村庄布局进一步合理、结构功能进一步协调、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发展格局。
5.建设科技进一步提升水平。以提升建筑能效水平为核心,提高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质量;以推进装配式建筑为龙头,推进建筑工业化;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研究为导向,变革建筑生产模式;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服务水平;以优化交通网络为基础,提升城市生活质量;以信息平台建设为主题,推进智慧城建;以城乡生态建设为根本,打造美丽杭州,确保杭州市在建设科技领域发展成为浙江省的领头羊,全国的先进城市代表之一。
6.“三大行业”进一步得到发展。推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勘察设计业健康发展,确保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平稳推进,建设行业管理更加规范。房地产业方面,要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力争到2020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和GDP的比重分别稳定在13%和6.5%。建筑业方面,到2020年,力争建筑业增加值达到680亿元,年均增长率8%;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6.5%。勘察设计业方面,行业规模保持稳定发展,到2020年力争实现行业收入超过1100亿元,积极培育百亿航母级企业集团。
结合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完善城市动态和静态交通设施,加强水环境治理和地下空间开发,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1.加快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按照《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2016年修订)》确定的“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快速路网扩展体系,加快建设城市快速路网,全面实施“畅通西部”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一绕”功能,打造主城、副城及组团“45分钟时空圈”,有效实施推进大城西、大江东建设以及杭富、杭临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主城对外主次干道及新区配套干道,加速推进主城与副城、组团间的联系,不断优化过江交通环境,积极构建“网络化大都市”。争取五年建成重点主次干路约225公里。加强重点支路建设,实现支路建设与地块建设相配套、与重大市政项目相协调,争取五年建成支路155公里以上。
畅通西部:完善主城西部路网体系,形成以快速路、主次干路为主骨架的城市西部路网系统,缓解城西交通拥堵,支撑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并推进主城与富阳、临安道路交通设施无缝衔接。
完善北部:完善主城北部路网体系,加快主城与临平副城、北部新城衔接的快速路及干路建设,结合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推进,改变城北路网基础设施薄弱现状,支撑区域统筹发展。
完善微循环:对主城区支路克难攻坚,力争打通一批跨区、跨铁路、跨河道重点支路,为缓解拥堵创造条件。
提升存量:建成区道路建设余量不大,重点结合城中村改造、地铁建设后道路恢复等扩容完善;并结合地铁、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同步建设相应人行立体过街设施;优化交通组织管理,提升交通容量。
2.加快形成轨道交通骨干网络。加快推进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全面完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一期、二期以及市域轨道富阳线、临安线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至2020年,形成250公里轨道交通骨架网络,轨道交通出行分担率达20%以上,实现与市内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衔接。同时,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开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研究,加快地铁站点周边地下空间开发。
全面完成城市快速轨道交通一期、二期建设。2号线一期西北段(钱江路站—丰潭路站)计划2017年6月建成通车;2号线二期(丰潭路站—新良路站)计划2017年12月建成通车;4号线一期南段(近江站—浦沿站)计划2017年12月建成通车;5号线年建成通车。
3.科学建设人行立体过街设施,完善慢行系统,倡导绿色出行。围绕地铁建设,做好统筹衔接。对已建地铁站,尽可能打通过街通道,减少绕行;对在建和未建地铁站,编制实施《杭州市人行过街设施专项规划》和《地铁车站与周边地下空间衔接规划与建设方案》,确保在建与未建地铁工程与周边人行过街设施、公共自行车服务点、地面公交衔接枢纽、对外交通设施、城市地下空间等整体规划、整体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运营,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对位于地铁2号线号线之间的立体过街设施,要确保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结合“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城市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建设及人行过街需求等,做好人行立体过街设施的选点和建设。结合河道综保工程,建设滨河“绿道系统”,同步拓展步行道路。
4.继续加快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坚持高标准建设和配建停车泊位,同步加快推进公共停车场库建设。通过大项目带动、存量土地挖潜、鼓励单位利用自有用地等方式集约化利用土地,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建设公共停车场库,弥补中心城区基本停车泊位刚需。加快新城、景区、地铁周边P+R换乘停车泊位建设。推广“公建民营”模式,多措并举,分类别、分方式推进停车产业化。加快停车场库信息化建设,增强公共停车场库停车泊位使用效率和资源共享。完善停车场库新能源充电设施建设。根据《杭州市城市建筑工程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实施细则(2015年6月修订)》《关于新建公共停车场按要求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新建公共停车场库按停车位数量的10%预留充电桩的设置条件。
弥补老小区基本停车泊位刚需:实施望江单元原中策橡胶地块、潮鸣单元原机床厂地块、翠苑污水处理厂地块、金松公园地下公共停车库、杭政储出〔2012〕62号地块西北侧绿地地下公共停车库、杭氧杭锅F-R22-02地块小学操场地下公共停车库、富阳东吴公园三期地面公共停车场、余杭东风杭汽地块配套学校操场地下公共停车库、萧山剧院人防工程等停车场项目。
缓解医院周边“停车难”:实施湖滨单元C5/S3地块公共停车库及综合配套服务用房、西湖区芦荡公园地下公共停车库、庆春广场西(邵逸夫医院北侧)公共停车楼等停车场项目。
地铁站、公交场站公共停车场换乘设施:实施地铁客运中心站、下沙文海南路站、余杭中央公园站、双浦站公共停车场和公交闸口停保基地、九堡大桥公交中心公共停车场等项目。
严控景区停车场库规模,加快景区换乘体系建设:实施吴山广场集散点停车场、白马湖的冠山换乘停车场、湘湖的亚太路换乘停车场、湘湖路换乘停车场等项目。
5.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改进传统市政道路雨水快排、直排的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推行道路与广场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减轻对市政排水系统的压力。实施雨污分流,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排入自然水体的雨水须经过岸线净化。结合雨水综合利用、排水防涝等要求,科学布局建设雨水调蓄设施。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旅游指南怎么写范文,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在尽量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等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规划建设,为蓄滞周边汇水区域雨水提供末端处置空间。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6.加强河道综合整治与保护。继续实施“五水共治”战略,围绕“水质改善、防洪排涝”的目标,实施主攻东部、提升西部、改善北部、拓展南部战略,加快推进河道建设“联网成片”。防洪排涝“完善格局,畅通骨干”,重点建设备塘河、白石港、五号港、二号浦、四号浦等骨干河道,保障防洪排涝通道畅通,减轻主城区排涝压力。河道配水“沟通断点、提升动力、改善水源”,打通铁路绿带河、红西河支河、九堡五号河、周家河、独城河、李佛桥河、机场北港、园中河、姚潭漾二期等剩余9条断头河,积极建设配水闸站,保障小流域水循环通畅;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开展综合生态治理,控制面源污染;合理安排进度,确保河道建设与城中村改造、大市政配套同步;根除污染源,做好沿河地块截污的同时,对所有沿河排污口进行“兜底”纳管和生化池建设,力争实现“零直排”目标;“多方统筹,综合治理”推动水质改善。
主攻东部:结合钱江智慧城、钱江新城二期的建设,大力建设东部河网水系。结合五堡、七堡排涝站的建设,建设白石港、五号港、六号港、引水河等重点河道,改“向运河水系排泄为主”为“向钱塘江排泄为主”;结合施家桥闸站、备塘河闸站建设和多条断头河的打通,构建城东水系“多点进水”的配水格局。
提升西部:结合贝家桥闸、塘河闸站提升等闸站建设、三墩港整治和断头河打通,提高利用钱江引水优质水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西部水质和城市环境。
改善北部:针对北部配水水源少、城中村多的现状,通过与城中村改造、地块开发、大市政配套建设相结合,采取“兜底”截污和生化池处理等措施,根除污染源,推进河道“零直排”,并结合综合生态治理开展“小片区循环整治”。
拓展南部:主要结合钱江世纪城的建设,河道建设向外围拓展,重点结合老小砾山泵站改造等工程,建设外围骨干河道,构建规划“城区中央排涝快速通道”。
7.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以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之江再生水厂、余杭临平净水厂等项目建设为重点,启动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和临江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建设,统筹考虑杭钢、运河新城、崇贤地区的污水出路问题,启动北部再生水厂建设,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重视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工业区块污水管网建设,保证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收纳范围内的城镇污水应收尽收。提高管网建设效率,加强对服务区域内雨污合流管网的分流改造和截流式合流制污水设施的改造,取消沼气净化池。对在建或拟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管网,严格做到配套管网长度与处理能力要求相适应。
五城区(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加快七格污水处理厂四期扩建工程和污泥干化处理工程建设;新建之江再生水厂、城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启动城北再生水厂前期工作。
四城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加快建设临平净水厂;加快钱江、临江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等项目建设;扩建余杭、良渚两座污水处理厂;开展高桥、龙阳污水处理厂前期工作。
四县市(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新建临安污水处理二厂一期、科技城北污水厂、湍口污水厂等3座污水厂,扩建太湖源污水处理厂、於潜污水处理厂、板桥污水厂、太阳污水厂、昌化污水厂等5座污水厂;桐庐县扩建桐庐污水厂、新建分水污水厂等2座污水厂;建德市新建城西污水厂、三都污水厂;淳安县新建大墅污水厂、威坪污水厂等2座污水厂,扩建坪山污水厂、汾口污水处理厂等2座污水厂。
8.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完善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布局,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新城成片开发、旧城有机更新、地下交通设施建设,推动地下空间规模化、区域化开发,重点推进市区21个成片开发区域、28个地下综合体、87个主要地铁站点的地下空间建设和综合开发。力争到2020年,实现市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积8260万平方米,新增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全面形成“一城多轴、三主八副、十一片”的地下空间系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应充分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相结合,加强与临近轨道交通站点、地上地下交通设施的连通建设,打造地下步行交通体系,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同步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人防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防灾抗毁能力。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加快编制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在年度建设计划中优先安排,并预留和控制地下空间。凡建有地下综合管廊的区域,各类管线必须全部入廊。管廊实行有偿使用,建立合理的收费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和运营地下综合管廊。2016年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30公里,2017年建成、2018年投运。通过试点工程,探索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到2020年,力争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80公里,部分新区、园区、成片开发区域形成环网规模,“马路拉链”逐步减少,地下管线的应急防灾、安全运营水平逐步提升。
一城:即地下杭州城,由地下空间开发主中心、副中心、重点片区等通过地下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连通而成的地下城。
三主:即结合城市公共主中心形成的地下空间开发主中心,包括延安路及近湖地区、钱江新城中心区、钱江世纪城中心区。
八副:即结合城市公共副中心形成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副中心,包括下沙城中心区、临平城中心区、城北地区暨良渚组团中心区、城西科创暨余杭组团中心区、滨江中心区、萧山中心区、大江东新城暨义蓬组团中心区、富阳鹿山中心区。
十一片:即结合城市公共次中心形成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次中心,包括之江新城中心区、蒋村中心区、城东新城中心区、九乔商贸城地区、铁路杭州南站中心区、萧山科技城、江河汇流区、上城区近江公共中心、城站东广场—婺江路公建带、创新创业新天地地区、祥符中心区(蓝孔雀综合片区)等。
建立市场配置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着力加强住房保障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房价与消费能力基本适应的住房供需格局,有效保障城乡常住人口的合理住房需求。
1.进一步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构建由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方式从以实物保障为主向实物与货币并行转变,保障重点向新就业职工和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转移。注重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实现萧山、余杭、富阳与主城区在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方面的并轨运作。按需建设拆迁安置房,逐步加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稳步推进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入住。全面提升建设与管理水平,推动住房保障的法制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网络化组织体系建设,加强督查与外部审计,提高保障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建设标准,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严格准入与退出管理,确保宜居宜业。
竣工保障性安居工程:22.8万套,面积3415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竣工19.4万套,面积316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竣工2.1万套,面积148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竣工1.2万套,面积105万平方米。
交付入住保障性安居工程:21.9万套,面积3208万平方米。其中: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房交付入住18.5万套,面积3026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交付入住2.9万套,面积14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交付入住0.5万套,面积35万平方米。
新增货币化保障总量:7.5万户。其中:公共租赁住房新增货币补贴6万户,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1.5万户。
2.加快实施城中村改造。实施主城区城中村改造五年攻坚战,坚持以拆除重建为主,综合整治、拆整结合为辅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改造,建立健全推进机制,优化完善配套政策,破解“资金”和“用地”两大瓶颈。至“十三五”末,基本完成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将主城区城中村打造成配套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市社区,城中村居民“获得感”明显提升;积极推进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临安市等三区四县(市)的城中村改造。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城镇危旧住宅房屋治理改造工作的通知》(杭政办函〔2015〕164号)要求,有序实施城镇危旧住宅房屋治理改造工作。持续推进“无违建县(市、区)”创建行动,基本实现区县(市)无违建。
下城区:全面完成三塘、华丰、永丰、石桥、杨家等5个村的改造,基本完成长木都市捉妖人免费漫画、沈家、草庵等3个村的改造。
拱墅区:全面完成阮家桥、庆隆、义桥、郭家厍、渡驾桥、平安桥、金星、三宝、大关、西杨、计家、半山、祥符桥、李家桥、谢村、永和、蒋家浜、独城、星桥、拱宸桥、康桥等21个村的改造,基本完成花园岗、皋亭、新文、石塘、蔡马、沈塘湾、八丈井、孔家埭、七古登、东新、沈家桥等11个村的改造。
江干区:全面完成草庄、白石、御道、建华、同协、水湘、三堡、花园、章家坝、三卫、三叉、水墩、笕新、俞章、兴隆、横塘、同心、黄家、云峰、新塘、杨公等21个村的改造,基本完成黎明、闸弄口、牛田、皋塘、五堡、范家、蚕桑、常青、五福、六堡、七堡、红五月等12个村的改造。
西湖区:全面完成西穆坞、古荡湾、五联、骆家庄、益乐、杨家牌楼、宋江村、蒋村、三坝、花园、双龙、周家桥、屏峰、小和山、石马、武林、横街、东岳、古荡镇、庆丰、五里塘、金鱼井、留下、保亭、厚诚桥、浦家桥、厨房斗、南阳坝、大港桥、荡王头等30个村的改造,基本完成吉鸿、五幸、塘河等3个村的改造。
之江度假区:全面完成江口、珊瑚沙、大清、叶埠桥、象山、横桥、方家畈、龙心、龙王沙、村口、葛衙庄、麦岭沙、狮子、凌家桥、石龙山、双流、转塘、大诸桥、良户、夏家桥、回龙、贤家庄、桕联、中村、金家岭、沈家弄、缪家、南村、横埭街、浮山、何家埠、小江、新沙、老沙等34个村的改造。
滨江区:全面完成星民、七甲闸、共联、江一、江二、江三、庙后王、襄七房、长二、协同、西兴、岩大房、冠一、冠二、山二、东冠、马湖、长河、汤家桥、联庄、浦联、山一、汤家井、塘子堰、傅家峙、张家等26个村的改造,基本完成杨家墩、新生、长一等3个村的改造。
3.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农村住房改造建设,通过深化开展“三拆三化”“四提升”,使村镇的住房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在原有整治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58790户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和575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任务,投入资金113亿元。围绕构建“中心城市(杭州市区)+中等城市(四个县城)+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中心村+特色村”的网络化空间结构,择优选择20个中心镇和150多个中心村,优先启动有利于促进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建设的住房改造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积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人口向中心镇中心村转移,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中心镇中心村的重点供给。
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目标:投入市级补助资金1437.5万元,完成困难家庭危房改造建设5750户,其中萧山区330户,余杭区500户,富阳区1000户,建德市1250户都市捉妖人免费漫画,桐庐县485户,临安市1160户,淳安县1025户。
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目标:投入113.11亿元,完成农村住房改造58790户,其中萧山区12900户,余杭区6800户,富阳区10010户,建德市5000户,桐庐县7710户,临安市9370户,淳安县7000户。
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加快绿色建设科技相关新兴产业和新技术推广,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城市建设智能化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1.深入推进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组织编制市与区、县(市)两级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合理确定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技术路线和规划控制要求,确定既有民用建筑绿色改造的总体目标、实施计划、技术路线和保障措施。以建筑能效提升为重点,以建筑绿色设计、施工、运行为导向,积极倡导绿色园区建设。大力推进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和推广,建立健全覆盖绿色建筑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监管和改造标准规范体系,完善民用建筑节能评估审查、竣工能效测评、建筑用能监测、建筑能耗统计。健全“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编制和发布《杭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年度发展报告》,不断提升建筑节能综合管理能力。
2.深化完善“智慧城建”应用。围绕智慧城建“12310”架构体系,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及基础数据资源,进一步完善智慧应用项目,深化“智慧城建”决策支持系统,拓展政务资源共建共享。完成新版政务办公系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系统、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系统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房地产行业、勘察设计行业及建筑节能监管系统。深化市综合地下管线共享平台和动静态交通一体化平台。开发完成重点建设项目动态监控、行业运行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大数据分析及信息发布等功能,为高层次的决策分析提供技术支撑,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效能。完善资源共享和开放体系,做好信息公开和共享服务。全面整合现有业务系统和办公应用数据资源,推动跨部门业务协同与联动。
3.加强建设科技成果研究、应用和转化。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构建新型创新平台,完善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建设科技研究能力建设,突破重点关键技术研究瓶颈,着重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和示范推广、城市有机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技术研究和示范、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研究与示范推广、延长既有建筑生命周期的节能改造技术应用示范、低能耗绿色建筑星级示范、分布式能源和区域能源规划在绿色园区建设中的应用示范、绿色施工与环境保护技术示范、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技术应用示范、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一体化技术研究和规模化应用示范、建筑有机更新和节能改造技术示范等一系列示范工程建设,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的占比达100%;新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政府投资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达标率达100%;既有建筑改造项目中节能改造率达100%。
信息化建设:BIM技术中心100个;完成“智慧城建”十个重点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开发;完成“智慧城建”基础数据库与基础底图开发;完善杭州市建筑节能信息管理平台开发。
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房地产业、建筑业、勘察设计业的行业结构调整,积极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1.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房地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房地产业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引导居民树立经济适度和梯度消费理念,鼓励支持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费。打通普通商品房与保障房通道,实行公共租赁住房货币补贴,加大征迁货币化安置力度。加大房地产结构性去库存工作力度。坚持科学弹性供地,提高供需匹配度儿童喂养指南。完善公积金政策,加大对个人住房消费支持力度。积极对接资本市场,创新多种投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对接城市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亚运村、G20杭州峰会设施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建设,引导房地产企业进入片区改造、旅游开发、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等领域,助推产业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努力实现房地产业规划与产业、用地、人口和环境发展等规划相协调。强化区域交通设施与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提高宜居性。协调城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区域规划一体化、土地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各区域房地产业发展实际,确定各区域房地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加快住宅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全覆盖,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及关联服务业网络化管理体系,加快全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防范市场风险。规范发展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改善物业服务行业发展环境,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2.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杭政〔2015〕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实施意见》(杭政办函〔2015〕161号)等文件要求,不断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力争建筑业增加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十三五”期间,以确保亚运会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施工生产安全、工程质量提升为主要抓手,引导全市建设市场建设,保障城市建设稳定持续有效推进。把握国家和地区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的方向,围绕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开展“走出去”指导服务。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化、特色化、智慧化建筑,积极推动新型建筑业工业化进程,促进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型。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深化诚信体系建设,规范招标投标监督管理活动,维护建筑业市场竞争有序,严格惩处违法违规行为。
3.打响勘察设计行业品牌。立足品质设计,树立创作自信,创作富含杭州特色的建筑作品。探索举办杭州设计双年展,发挥杭州设计品牌的城市辐射作用,打造“杭州设计”行业品牌。加强研发创新,打造技术优势儿童喂养指南,坚持走特色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绿色化相结合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以工程总承包为载体,以BIM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建筑工业化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方式。鼓励企业协调发展,提升国内外服务能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具有行业领军作用的建筑大师。加强勘察设计行业标准、法规建设,完善行业质量体系,强化行业信用建设,构建优胜劣汰市场机制。
加强研发创新,打造技术优势:继续推广使用BIM技术;配合推进工业化项目;全面实施绿色建筑设计。
4.严格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行建筑施工安全质量标准化,严格执行《杭州市建筑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图册》《杭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278号)等文件要求,最大限度减少在建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强化建筑设计、施工、监理和建筑材料、装修装饰等全流程质量管控。严格执行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基本建设程序,加强建筑市场各类主体的资质资格管理,推行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加大建筑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坚决打击建筑工程招投标、分包转包、材料采购、竣工验收等环节的违法违规行为,惩治擅自改变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等违法违规行为。健全工程档案登记、查询和管理制度,强化建筑质量责任追究和处罚,实行建筑质量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按照《杭州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杭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278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2017年)的通知》(杭政函〔2014〕80号)等相关要求,通过实施绿色施工、深入开展建筑工地安全生产标准化和文明施工环境整治行动,实现全市施工场地整洁文明,周边环境规范有序,社区居民共建和谐,建设工地形象整体提升。
最大限度减少在建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影响,创建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围挡封闭整齐、立面密目网围护、现场道路硬化、裸土及散状材料覆盖、出场运输车辆冲洗、减少施工扬尘措施使用、安装远程视频监控、建筑垃圾清运规范、全面使用预拌砼和预拌砂浆等方面符合标准化要求,同时要求施工完毕临时设施及时拆除。
(2)推进建设工地文明施工、扬尘监测和治理工作。全市符合安装条件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要100%安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且与杭州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物联网管理应用平台有效连接;全市具有安装条件且处于基坑土方施工阶段的施工现场出入口,要100%安装自动洗轮设备,并确保使用,消除出工地车辆车轮带泥上路现象;加强对《杭州市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市政府令第278号)的学习宣贯;配合、、交通等部门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
1. 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涉及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的各个市级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作用,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事业各项工作。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切实推动本规划实施。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通过强化工作计划、例会制度、专题协调、信息通报、督查考核等手段,解决城市建设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
2. 坚持规划引导。依据《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与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作好衔接。树立规划先行理念,以规划为指导,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引领城市建设重大项目推进。
1. 深化项目储备。积极做好城市建设项目的前期研究,加强专项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全面衔接。对规划明确的项目,要深入研究,为城市建设的有序推进打好技术基础。并按照“建设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思路滚动储备项目,积极谋划一批影响深远、综合效益明显的城市建设项目。
2. 加快项目推进。加强项目建设的平衡和调控,充分考虑征地、拆迁、环境、投资等各种制约因素,有重点、分层次、合理有序地安排项目建设进度,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建成后的效益旅游指南怎么写范文。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着力做好工程建设方案宣传、动迁政策解释、信访沟通等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重大、疑难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1. 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持续巩固财政性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住房保障工程等方面的投入。对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应集中财力,按时、足额落实资金。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建设资金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2. 扩大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建设项目投融资体系,增强城市建设融资平台的造血功能。深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改革,积极运用PPP等模式推进城市建设。大力推动实施《杭州市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重点工作分工方案》和《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方案》,吸引和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可经营性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1. 加强政策研究。按照国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注重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积极探索研究出台一批增进公平效率、集聚资源要素的重大政策。既要重视房地产行业的结构性去库存;又要着力加强城市建设领域的补短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2. 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按照《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市投资项目审批权流程再造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杭政办函〔2013〕193号)要求,积极做好项目审批新流程的试点工作,按照审批再提速、服务更高效的目标,进一步简政放权、创新模式、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创新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的运营管理方式,实行投资、建设、运营、监管的市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信息化技术,深化完善“智慧城建”应用,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1. 优化人才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党政人才能力提升为基础,以专业技术人才结构优化为重点,提升人才队伍的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城建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深化改革、政策创新,搭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平台,构建城市建设各类人才的聚集高地。
2. 完善人才服务。创新行业人才展示、发现平台,通过人才选培、职称评审、技能比武、岗位竞赛等方式,为人才创业创新、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依托专业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载体,加强各类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入“互联网+”,不断完善“杭州市建设工程人才库信息系统”“四库一平台”等系统,打造行业诚信体系,提供智能化、个性化人才服务,逐步探索建立建设行业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
1. 强化监管督查。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建设项目尤其是政府投资项目和涉及中央投资项目的监察全覆盖,及时开展重大建设项目稽察工作,确保项目的规范推进、资金的有效使用,把城市建设工程打造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的各项监督管理机制,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2. 提高执法水平。严格落实国家、省、市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各项政策法规,针对城市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在民生改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要适时出台、修订相关法规及配套措施。进一步整合执法资源,加大执法力度,推进城市建设依法行政、规范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