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城市旅游攻略
吕小辉,李启,何泉.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J].城市问题,2018(04):43-47. 从上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的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遇到了共同的问题:图像化的景观和纪念式的建筑成了城市的主角城市旅游攻略,而公共空间开始变得冷漠,缺乏吸引力
吕小辉,李启,何泉.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的适应性设计——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J].城市问题,2018(04):43-47.
从上世纪开始,世界各国的城市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逐渐遇到了共同的问题:图像化的景观和纪念式的建筑成了城市的主角城市旅游攻略,而公共空间开始变得冷漠,缺乏吸引力。中国的城市也不例外,具有纪念性和展演性的“仪式景观”及趋利性的“消费景观”极大地占据了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意义上为市民日常活动服务的公共空间很少,品质也不尽人意,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多样性、丰富性在设计中被忽视,进而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缺乏活力。有研究认为,中国当前以加速变化为特征的现代城市生活与物质空间存在匹配失效的现象,兴建的许多广场,以先入为主的功能和用途划定束缚了市民公共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市民处于履行规划设计意图的被动客体地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应归咎于现代主义的英雄心态和追求宏大叙事的设计倾向,其塑造了僵化冷清的城市空间。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大众文化在各个领域争取着自己的话语权,这一关注“日常生活”的哲学也逐渐影响到了城市设计领域。环境美学理论家阿诺德·伯林特(Arnold Berleant)批评了许多现代城市,认为其一味追求和经济利益,在这种狭隘观念的影响下,忽略了人的感知和人在环境中的中心地位;他的“参与美学”倡导以身体体验作为新的美学原则,为修正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的异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深刻地批判了美国在二战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因采用过分简单、抽象的手法使得城市地区走向了衰败,提出只有真正体验使用者的真实生活才会为空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其开辟了一个认识和观察城市生活的新视角。扬·盖尔(Jan Gehl)在《交往与空间》、《公共空间·公共生活》、《新城市空间》等一系列论著中,反思了现代城市对日常生活和步行者的漠视,呼吁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日常生活互动关系进行关注。
中国对“以人为本”宜居城市的呼吁由来已久。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才称得上是“以人为本”呢?实际上,其强调的就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回归。这些平凡甚至是琐碎的日常需要,才是城市活力的源泉。美国评价家威廉姆·怀特(William Whyte)通过“街道生活项目”发现,空间的社会品质比它的物理品质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公共空间提供给人们活动的多种可能性和方便与否等特征,比它的规模和形状更重要。日常生活具备自组织特性,难以按照既定的模式固定下来,僵化的设计会降低人们的使用意愿,造成公共空间的衰败,因此需要“适应性设计”来应对日常生活中多变的、难以预知的需求,以促进多元化的城市活动。
作为一种现代设计方法,适应性设计是物质空间应对日常生活多元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它不仅是对空间变化产生的改变,更是从主体角度,深层次地研究人对动态变化的认知感受、行为习惯与空间的适应关系。本文将以西安环城公园为例,来说明如何将适应性设计理念融入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去,以增加人们参与户外活动的意愿,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西安环城公园始建于1983年,历史文化深厚,公园以明城墙、环城绿化带、护城河为主体,占地面积1800余亩,周长14.6公里,服务面积约24平方公里。本文重点调研的是西安环城公园建国门至文昌门段,其位于城墙南侧,光照较好,游憩活动类型在整个环城公园中最为丰富,游人最多,能反映出人们活动行为与空间互动的典型问题。调研时间以不同季节划分为四次,分别是夏季(2015年8月)、秋季(2015年10月)、冬季(2016年1月)和春季(2016年3月),观察记录了不同季节中人们在环城公园内的活动内容、分布以及其与时间的关系。具体调查方法为实地拍摄考察和随机调研访谈,观察、拍摄、记录调研区域从早到晚人们的活动情况,并分两次发放调查问卷110份,有效收回102份。
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使得社会活动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要素。通过观察发现,环城公园建国门至文昌门段的活动内容大多为运动、聊天、散步、观看和休憩,单纯的穿越行为较少,人们来这里的主要目的是运动和体闲。根据现有活动内容可以将其分为日常活动和节日活动两类,其中,日常活动类又包括运动类、休闲类、社交类和兴趣类。
人们在环城公园一天的日常活动内容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观察发现,虽然春、夏季与秋、冬季人们的活动内容基本一致,但在时间分布上有所不同。在秋、冬季节,人们早上开始活动的时间从7点延迟至8点左右,晚上的活动时间也由9点缩短至7点左右,可见,季节对于人们的休闲活动影响较大。
调研区域内各场地空间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为方便各空间定量分析与比较,本文将环城公园建国门至文昌门段16处典型空间进行了样本编号,选取2016年3月2日(星期三,晴)进行了空间时段特征分析。具体调研方法采取定点拍摄技术,拍摄记录这些样本空间的具体使用情况,分别标记为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共7个时间节点。
经过类型归纳,16处样本空间可分为五种类型:入口广场空间、内部开敞空间、体育运动空间、林下休闲空间和小型私密空间。
位于园区出入口,空间开阔,开放性高,面积在300-400平方米。该类空间使用时段的特征为:早上有交谊舞、广场舞等集体活动;上午有零星活动,如在广场边缘的座椅上休憩、交谈、带孩子玩耍等;中午人数急剧减少;下午长期固定的戏曲舞台吸引了大量游人,其他广场区域有零星活动;晚上,广场舞重新上演,喧闹的活动持续到九点左右。使用时段集中在早上、傍晚至晚间。
空间开敞,面积约为200-300平方米。该类空间使用时段的特征为:早上有健身活动;上午至中午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设有座椅的场地零星有人休憩闲聊,没有座椅的则无人问津;下午至傍晚,带孩子的家长进入场地,人数有所增加;晚上,有零星的散步、锻炼、孩童游戏等活动发生。
专为特定体育运动项目设计的场地,具有开放性、安全性等特点,面积约为300-500平方米左右。该类空间使用时段的特征为:早上晨练的人较多;上午运动的人有所减少,有人围坐在场地周边的座椅休息聊天;中午鲜有人至;下午,前来锻炼的人逐渐增加;傍晚,更多的人加入到锻炼队伍中,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到晚九点左右。
树荫或构筑之下的场地空间,面积约100平方米。该类空间使用时段的特征为:早上,零星有人坐憩,或在场地中练气功;上午,仍有少量坐憩活动;中午,偶有人在树荫下休息睡觉;下午,树荫下座椅周围逐渐开展了棋牌、观看、孩童游戏等活动;傍晚以后,人群渐渐稀少。
由植被挡墙等围合的小型场地空间,尺度较小,面积约为20平方米。该类空间使用时段的特征为:早上,人们在此休憩或轻缓运动;上午,运动后的少数人再次聚会闲聊;中午,人迹罕至;下午,又有一些人来此休憩聊天;晚上,偶有情侣前来约会。
通过比较发现,五类空间存在着使用时段不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入口广场空间由于面积大、交通便捷,空间利用率较高;内部开敞空间由于设施单调,使用率较低;体育运动专属空间,使用时段和人群较为固定;林下休闲空间使用时段集中在下午至傍晚。总体而言,大部分空间的利用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空间单一,功能僵化,设施单调,缺乏自主性,原有设计缺少对动态、变化因素的把握,制约了多种日常活动发生的可能性。
公共空间中的任何活动,都有观演关系的存在,作为社会生活的“舞台”,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形形色色的剧目。舞台上的布景不应该作为空间的主角和成为展演的内容,而场所中形形色色的活动才是赋予空间活力的源泉。充满吸引力的公共空间应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种没有剧本的演出,在“舞台”上提供各种可能的“场景”,以及灵活的“道具”,而将使用的自主权交给“演员”,以适应日常生活中人们各种形式的即兴“演出”,从而获得愉悦感和归属感。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设计策略。
公共空间的场所营造应重点把握人们在其中的各类生活事件,创造出支持行为活动的生活“舞台”,并根据行为规律及习惯安排一定的“场景”。通过对环城公园的调研可以发现,各个场地在一天的不同时段有不同的活动,但也存在着一些场地空闲时另外一些场地却处于活动饱和的状态。结合不同时段人们的活动偏好,可以形成一个个让空间随时间持续舞动的场景,设计出满足对应功能要求的场地环境。
对于入口广场空间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首先应考虑习惯性活动的保留,即早上与傍晚的广场舞及下午的戏曲表演。在缺乏人气的上午可开展街头艺术及文化展演活动,通过主题活动激发人们的兴趣,鼓励大家参与,从而使空间焕发出活力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晚间时段可增加露天电影,丰富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对于内部开敞空间城市旅游攻略,其主要被用作晨练健身活动的场地城市旅游攻略,其余时段使用率不高。对此,可在中午增加可移动的餐桌座椅,方便附近上班族前来吃饭休息。下午可增添移动方桌和遮阳伞,人们可根据需要自由开展棋牌活动。傍晚之后,孩子们可利用场地中的移动模块开展有趣的游戏空间。
对于体育运动空间,由于功能单一导致场地活动内容受到限制,对此,使用功能复合的手法将多种运动功能进行叠加,以不同颜色的场地线进行区分,依照时间规律进行安排,可使空间使用效率最大化。早上,人们通常进行毽球、乒乓球运动;中午,放了学的孩子们热衷于打篮球;下午至傍晚,打羽毛球和乒乓球的人逐渐增多;晚上,运动场会成为孩子们溜旱冰、大人们练瑜伽等运动的舞台。
对于林下休闲空间,其主要是在下午供人们休息、娱乐,其他时间利用率不高。对此,可增加多功能健身杠,早上满足人们健身锻炼的需要,上午可用来挂鸟笼方便遛鸟爱好者交流展示,下午可穿插围帘形成小的私密舞台供戏曲练习,晚上则成为孩子们追逐玩耍的乐园。
小型私密空间在一天各时段的使用率较平均,对此,可增加移动桌椅设施方便人们更灵活地使用,形成早上太极锻炼、上午聚会聊天、中午至下午午餐休憩、晚上大人带孩子们玩耍休憩的场所。
环城公园一年中不同季节、不同节日活动的内容也需要进行设计,以形成适应更长周期的、动态变化的“场景”。对此,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可以补充民俗文化类、体育健身类、国家节日类、时尚文化类等共计30多项节日庆典活动,补充如溜冰、喷泉表演、户外咖啡等十多项季节性活动,以使整个公园全年都充满活力与吸引力(表1)。
环城公园中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是人们演出一幕幕生活话剧的“道具”。由于人们的日常活动存在着自发性、随机性和非正规性,提供足够的行为支持及设施灵活布置的可能性是设计这些“道具”的关键。依照各个空间的形态和功能特征,本文设计了多种类型的服务设施。
模块化的座椅是人们丰富日常活动的“关键道具”。人们可以自由布置座椅的位置,根据需要围合成尺度适宜的空间。这种座椅实现多功能的关键在于其内部携带的三个轻质立方体模块,这些模块可以是存放衣服的收纳柜,或是作为午餐桌、小凳子城市旅游攻略、茶几、双面棋盘桌、宠物寄存箱等功能来使用(图1a)。可插入的模块化结构使这种座椅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扩展功能,从而实现对未来活动需求的动态适应。
灵活可变的健身设施虽然仅由简单的线性元素构成,但在功能上却有着多种扩展的可能。通过调节阀,人们可自由调整横杆的高度,同时,解除固定螺栓后人们可对其进行自由移动组合,形成双杠、高低杠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观鸟架、衣物架等形式(图1b)。通过添加围帘、展板卡槽等附件,还可以形成私密空间或是会展空间。
作为重要的竖向界面,隔墙能有效分割围合空间,形成不同尺度的领域。这种可折叠移动的多功能隔墙为使用者自主营造空间带来了很多的可能:人们可使用折叠长椅来坐下休憩,可根据需要在物品架上摆放花盆、种植槽、书刊、工艺品或是其他内容(图1c)。同时,还可作为展示墙,放置各类参展物品并形成有趣的小空间。
各种灵活可变的形态结构为多种功能的转变创造了可能:包含物品售卖、座椅休憩、伸缩看台、小型会议、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均可在这里展开(图1d)。通过多个服务模块的组合,它们还能形成更宽敞实用的活动看台及丰富的休闲遮阳空间。
为了实现空间功能与人们变化需求的动态适应,还需有更多灵活的服务设施。可移动、可坐憩的花箱模块满足人们亲近植物的需要;可移动的遮阳伞能够灵活地为场地遮阳挡雨,为人们提供舒适的气候环境;可移动的雾喷降温器可在炎热的夏季为场地降温;多功能信息亭则可为现代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信息查询、公共网络等便捷服务,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
强调城市公共空间向日常生活的回归,真正从市民的生活出发来引导城市建设,对于当今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社会生活的舞台,城市公共空间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日常生活中生动、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基于日常生活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富有弹性、可随人们需求和时间变化而灵活转变的适应性公共空间,是值得探索的保持城市充满活力的设计思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